孩子,你和学霸之间,隔着“心流”这个魔法

那些惊掉下巴的学霸们


五岁的孩子,识字2000+,平时的爱好就是自主阅读


三岁开始学英语,不用督促,一年可以基本看懂小猪佩琪这个难度的原版动画片,对话流利


或者是门萨俱乐部的成员,从小奥数拿到手软,高中时GRE、托福成绩接近百分。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不用督促,就会自觉地去学,而且学得那么好?


为什么我家的孩子,拼命赶着催着也不去学,去学也不专心?


 

区别或许就在于:


“别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摸到了“心流”,在学习上体验到“心流”的快感;


尤其那些学霸型的牛蛙,主要的秘密可能就在这里。

 

“心流”(Flow)这个魔法,究竟是什么?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心流”这一概念以来,它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中流砥柱。这种状态的能力,就是在你完全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时产生的感觉。不管你把它称为“专心致志”“最佳体验”还是别的什么名字,心流状态都是一种特殊的体验。

 

从普通到卓越,需要“心流”的存在。


事实上,现在孩子们进行的任何有挑战性的活动,从学习一门外语、电脑编程、演奏一种乐器、再到一项体育竞技, “练习——批评性反馈——修改——渐进式改进”这一循环过程。学霸似乎就能够这样日复一日专注于一项活动,并且在逐渐的改进过程中获得乐趣。然而,大部分的普娃却发现这种需要专心而且时间密集的学习让人感到沮丧和无聊。


无论是一个完美无暇的高尔夫挥杆动作,还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蝶泳泳姿,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练习时间(事实上,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大约需要10,000个小时)、进行无数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卓越。让学渣和学霸之间拉开差距的是,你是否能在单纯的练习中,获得快感,得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动力?

心流状态把“练习”这个苦力活变成了本身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单纯地享受这一活动,而不是把它作为达到某一目的、获得某些外在回报的方式。

 

心流的印证——爱因斯坦写给孩子的信

 

我亲爱的艾尔伯特,


昨天我收到你可爱的来信,非常高兴。我一直很担心你不会再给我写信。当我在苏黎世的时候,你告诉过我,我来到苏黎世给你造成不方便。因此我想,如果我们共同待在一个别的地方,没有人打搅我们的宁静,那该有多好。我会竭力争取每年我们应该有一个月相处的时间,这样,你就明白你有一个疼你爱你的爸爸。你也可以从我这里学到许多美好的知识,这些知识别人不会轻易地教给你。我通过大量坚持不懈的工作获得的成就,不仅留给了陌生人,也留给我自己的儿子们。这些天我已经完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作品,等你大一点儿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你。


我很高兴你在钢琴上找到乐趣。在我看来,钢琴和木工活是你这个年纪最好的消遣,甚至比上学还要好。因为这些活动再好不过地适合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大多时候,在钢琴上谈一些令你开心的曲子,即使不是老师布置的曲子。这就是将学习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即当你沉醉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甚至都没有留意到时间的流逝。我有的时候过于埋头于自己的工作,竟然忘记了午餐……

 

吻你和泰特的爸爸

代我向妈妈问候。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沉浸心流?

 

——自带目的型人格(简称“牛娃”)。

 

克森特米哈伊认为,那些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的人都有“自带目的性人格”(autotelic personality)这种性情的人会主动追求挑战,然后进入心流状态。然后,大部分的人,不是这样的状态。

 

普娃也可以“逆袭”,关键在这三点

 


对于普通的孩子而言,虽然没有一剂灵丹妙药能够把乏味的学习变成令人振奋的活动,做到这三点,能够把自己推向心流的状态:


1.松散的、没有限制的学习时间


2.最小的干扰


3.一个难易程度适当的任务


心流状态可以发生在任何活动中;当一项任务目标明确并且技能要求水平适当时,并可以在一段自由的时间里不受干扰,这种状态最容易出现。

 

让孩子体验“心流”,不同的孩子该区别对待。


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发现“心流”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TIP 1 低龄阶段或者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比较普通的孩子:


学习环境应该以宽松为主,鼓励孩子自由尝试;让他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环境下,到处摸索,希望能把学习赋能,在某个地方自由萌发出来,体验到“心流”的感觉;

 

TIP 2 有一定基础、某个年龄段以上、或者比较聪敏的孩子:


适度的压力是必要的,根据动力理论,设置一定的任务模式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会促进这部分孩子的智能激发,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力。

 

TIP 3 大部分学龄阶段,学习压力大又力不从心的时候:也许要一点心机和技巧:

“温言在口,大棒在手,故而致远”(非洲谚语)

面对大部分的普通孩子,家长要做到表面上宽松和气,但是要帮助孩子在内心要保持一定的压力和韧性,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积累,也会慢慢促进基础的厚实,在此基础上体验到“心流”的存在。

 

TIP 4 如果孩子正沉浸在某个“心流”状态中,家长最好不要去打断TA,让TA在这种感觉里能待多久待多久,好好地沉浸其中吧!

 

帮孩子潜入心流,有几个坑不能踩

 

1.减少外界干扰对孩子的影响


回想自己,我在开始阅读写作前,会有一个“小仪式”:把手机调成静音,把桌面收拾干净,手边放一杯水,然后一头扎进文字的世界里。


这样做,是为了把外界对自己的干扰降到最低。这种安静的状态下,会更容易产生“心流”。


最近爆款热文都是陪娃做作业的妈妈,怎么陪出“心脏病”,陪出“抑郁症”,从体验心流的角度看,陪娃做题,是彻底的干扰了孩子的状态,分心的事物越少,孩子专心的程度也会越深。TA自己看书做题的时候,只要她不主动寻求我的帮助,就尽量不去打扰TA。


 

2.学什么,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我们小时候,玩什么或者学什么,常常是“父母包办”。我们学钢琴或是学画画,可能是为了圆父母小时候的梦。

当我成为妈妈的时候,我就暗暗告诫自己,不要成为爱替孩子做主的妈妈。

 

我要做的,只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舞台,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千万种有趣的事情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当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时,她专注的样子,真让我这个做妈妈的都忍不住动容和佩服。

孩子在这种沉醉的状态中,收获的是自我成就感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这种快乐,是她构建自信、自尊精神世界的天梯。


这时候,我们退到一边,把自己调成静音妈妈,让TA沉浸在“心流”的乐趣中就好。

 

3.设立“跳一跳能够着”的目标


有一节哈佛积极心理学公开课,对我印象深刻,老师给任务难度和完成情况做了分级,在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太难的,自己能力跟不上,会觉得压力重重;太简单的,又没有挑战,做着做着容易分心,而刚刚好的挑战程度,会更容易深究下去,产生心流。


对大人来说如此,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因为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远没有大人成熟。


高考结束,许多的文章都在报道高考状元的学习的方法,总结下来最重要就是时间管理和任务分配了。对于现在的学娃,要面对的科目以及课外的特长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能把一个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难度相当的小任务,分配相应的时间,逐个击破。在挑战的过程中,体验“心流的”快感。


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专注地挑战自己,完成人生通关大戏中的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这将会是,受益终生的核心竞争力。

 

齐忆虹,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专委,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香园、网易亲子多平台专栏作者,全国知名健康类期刊责辑,多年青年女性抗焦以及亲子关系咨询经验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