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到性,父母该如何回答呢?

原文标题:父母如何与孩子谈性


关于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性就是一个神秘,隐秽的代名词,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让人们谈性色变。很多的父母因为没有正确的性观念,不能及时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适时的干预,从而使孩子们心里埋下了“性羞耻”,“性神秘”,“性焦虑”等阴影。长大后形成了扭曲的性心理和性观念,有的发展成为性心理障碍。同时,因为对性歪曲的认知,很多儿童,特别是女童不能识别那些性侵的罪恶之手。“女童保护”统计显示,在2013—2016年发生的儿童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达到了87.87%。大量数据显示平均每天都有儿童在遭受性侵。一件件儿童性侵案件不禁让人痛心疾首,更加引发了我们的深思。父母该要如何和孩子谈性,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保护自己。性教育的重要性就开始突显出来。如何与孩子谈性?作为我们父母,本身自己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保护自己,避免性侵。下面我们就从:


1.性心理的错误认知,

       

2.如何正确认识性及性的本质

       

3.各个年龄段的性的表现形式(幼儿期; 青春期)及家长的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

       

人们对性心理的错误认知

       

1.     性是神秘的,隐晦的,

        

2.     性是羞耻的,下流的,

        

3.     性是不可言说的。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迟早要面临性的问题,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各种性心理活动,性和性心理应该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我们国人来说,长期以来却不能为人们所认识,是人们对自身生活中的这一重要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几乎长期处于空白阶段。这不仅仅在东方,在西方也是如此。造成这种沮丧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秩序,利用宗教和封建道德极力神权至上和王权至上,肆意贬低人和压抑人,鼓吹人生即罪孽,人的先天本能和生理欲望这是万恶之源,特别是性本能和性欲,竭力倡导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于是,追求正当的性本能的满足成了“犯罪”产生自然的性欲冲动成了“堕落”,甚至谈论有关性的问题也成了“不道德”。这种封建传统严重的窒息着人的思想,使人对自身的性和性心理长期处于可悲的愚昧状态,几乎都会是谈性色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传统道德与天赋的生理本能相冲突,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性压抑,性抑郁,性焦虑,性冷淡,和性变态等等种种神经症,形成分裂人格,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甚至变态人格。人在性方面的病态现象可以说是对一无二的。举例,非洲的割礼风俗。令人啼笑皆非。特别是我们国人,受传统儒教文化的影响太过深远。在大家的心目中,认为性是羞耻的,不好的,低级下流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谈性色变。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让性变得神秘莫测,违莫如深,性知识的获取常常成为问题,人为的给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的性困扰,性问题大多压抑在心里,或者是通过其他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


       性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在中国,对性和性心理的愚昧状态已经存在数千年,直到最近二十多年才慢慢的给打破。人们开始在性学和性心理方面有了一些艰难的探索。比如性学家李银河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此专门写过这方面的书籍,对性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性.婚姻》,《性社会学》开启了中国性心理研究的先河。在西方,人们在性研究方面冲破封建专制束缚是在19世纪后半叶的事。正是现代科学的黄金时代,科学家们在每一个领域里向传统科学提出了挑战。向全世界共同的研究的禁区—-性学和性心理进军的先驱是弗洛伊德和埃利斯。西格蒙里.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开现代性学研究之先河。埃利斯的《性心理学》比较全面系统的对性心理进行了阐述。人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人的各种复杂的性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到人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性心理变态。涉及到性心理的各个方面,比如性生理,性冲动,性偏离,同性恋,婚姻与性生活,爱情等等。


性的本质

      

1.     性是人体的一种原始的能量和本能。

       

2.     人即其性人的性素质是最内在和最根本的一部分。

       

3.     食色性—-人之常情。

        

性,从本质来说,其实是人的一种原始的能量和本能。又和亲密感密不可分。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称为“力比多”。埃利斯认为:男女性冲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从性兴奋逐渐形成到发泄最后得以实现的过程。性兴奋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过程,是人本身固有的功能。性关系到整个人,人的性素质,是人的整个素质的一部分。 “人即其性”也可以说是人的性即其人“即一个人的性素质是他最内在和最根本的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一个正确的性观念,可以让你身心健康,爱情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


谈到性,我们肯定要谈论人,弗洛伊德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无意识的,原始的带着冲动的自己。自我是有意识的,有理智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从本我逐渐发展起来,分离出来。超我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良知和道德判断。孔子也曾经说过:食色性,是人之常情。人的需求本质上来说,食物可以满足和维持身体机能的需要,性,是满足人生理的需要。


       各个年龄段的性需求表现形式

在很早的时候,心理学家,教育家就对人类的性发展有所研究,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性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     口欲期(0—1.5岁):婴儿会通过吸吮来刺激皮肤和粘膜,这可以让婴儿达到忘我的地步。甚至还能引发类似于性高潮的反应。

      

2.  肛欲期(1.5—3岁):肛门除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外,也会成为快感期。而孩子常常通过憋尿憋屎来刺激黏膜从而获得快感。3—5岁孩子的性表现;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好奇,无意识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心理学来看,孩子的内心没有驱动力,纯属即时满足。

幼儿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了性对象,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做自体享乐。这一段时期(2—5岁)其实是性的潜伏期。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好奇。玩性游戏,举例;幼儿吸吮自己的手指,无意识抚摸自己的生殖器(男孩抚摸自己的小鸡鸡,女孩抚摸自己的阴蒂)等等行为。

      

3.生殖器期(3—6岁):是人类性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孩子通过手或者任何方式来刺激生殖器来获得快感。孩子早期的自慰对成年的性生活体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家长对于孩子自慰的责骂、排斥都可能造成成年后的性冷淡。

       

4.潜伏期(6-11岁):性发展逐渐消失,孩子失去对性快感的兴趣。他们也开始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的体验,比如和同伴玩耍,结交新的伙伴,学习等等,因此,上3个阶段的很多行为会在这个阶段逐渐消失。

      

5.青春期(11岁以后)人类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时代替幼儿时期的性活动的是更成人化的性活动。快感区的活动开始以生殖器为主导地位。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问题的应对原则是:

    

 1.     越早开始越好。

       

不要指望等到时机成熟再来和宝宝谈性这个问题,因该随时把握时机,从宝宝的各种提问中就开始有意识的和宝宝谈性,比如:我是哪里来的?这个话题

        

2.     生活中可随时进行教育。

      

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比如洗浴时,教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

   

3.     不要怕回答问题,也不必硬冒充专家。

      

如果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不冒充专家。可以一起查资料,讨论。

   

4.     准备充分,问题就不是问题。

    

假如你不敢和孩子谈性可能是因为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不足,那就最好自己多与读者方面的书籍,思考一下如何回答这方面的问题之前,最好预先想好怎么表达你的观点。


   性教育的方法

1.     父母的态度—-淡定,实话实说。


2.     帮助孩子认定角色。


3.     家长的家庭角色认定。


4.     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青春期

    

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身体出现了飞跃的发展,俗称心理断乳期。一方面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心理上又渴望独立,内心出现困扰,情绪极不稳定,心理沟通困难,男生的第一次射精,女生的第一次初潮,自身生理剧变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变化。兴奋,期待,好奇,恐惧不安,害怕等等情绪交织。同时,性的欲望,开始苏醒。在这里,我把这个阶段叫做—成长的喜悦。这是一个值得祝福的年龄。。

     

青春期性启蒙的主要来源

      

1.网络,

      

2.同伴(团伙作案)

       

3.补习班,

       

4.-长——没办法杜绝的东西,顺势而行。

     

 青春期性教育三部曲:

     

1.恭喜;男孩的第一次遗精,女孩的以一次初潮,如同第一个乳牙,都是值得恭喜的,这些现象表明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2.成人礼物;配装配(避孕套)告知怎样用,戴避孕套的用处是相互保护。

   

3.重点转折;但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告知性交后的结果,让其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意外怀孕)。人的心理都会有内疚感,但你理解尊重,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与责任,(下药)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精力应该用在学习上,不鼓励,不支持。但是真正想发生时,必须带套,如果怀孕,共同面对。

    

4. 性教育原则

    

顺势而行

    

发生什么,不回避

   

父母观念—淡定,正视问题。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雕琢的宝石,是无价的,多彩的。作为父母,孩子的生命需要我们来呵护。正确地认识性,对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要去接纳,承认其美好。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他们的生命,需要父母来呵护。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