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却被骂“装死” | 为何父母不懂孩子的绝望?

现在的孩子,压力越来越大了。

前段时间,中科院发布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发现每5个青少年,就有一个被检出抑郁。

血淋淋的数据,让人不忍直视。

这还没完。

最近,有记者走访了北京一些精神科门诊,发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现实。

其中,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住院部,有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孩子占了超过一半的床位。

这些孩子大多是重度患者,许多都有自伤自杀倾向。

为了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不得已入院治疗。

除了数量,近些年,心理问题还呈现出愈加低龄化的态势,甚至向幼童伸出魔爪。

2017年,江苏一名10岁的女孩,喝下农药,自杀身亡;

2020年,四川一个小学生留下 “我活得太累了”的纸条,跳楼自杀;

2021年,安徽省一名13岁的少女,因为被班主任质疑作弊,跳进池塘溺亡……

本该无忧无虑、花骨朵一般的年龄,为什么会“想不开去死”?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聊,那些抑郁的儿童

01

孩子的世界很小

所有的小事都很大

壹心理APP咨询师芒来小姐,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回老家,邻居说有个13岁小孩休学在家,想让她看看是怎么回事。

观察和交流中,她很快发现,孩子抑郁情绪很重,吃饭的时候,一会儿叹气,一会儿捂脸,50分钟还没吃完半碗饭。

问孩子的爸妈,有没有带孩子去看医生,孩子父母却一脸笑:


他就是装的,不想上学!”

芒来这才意识到,父母压根不是请她来帮助孩子,而是希望她戳穿孩子的“装病伎俩”。

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抑郁是不可能抑郁的。

毕竟,孩子衣食无忧,只要好好读书,别的啥都不用想,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但孩子的世界单纯,不代表他就没有烦恼。

作家桐华曾说:“因为孩子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对于那些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面对的痛苦,哪怕在成年人眼里再不值一提,也是他们难以逾越的关。

因为老师的一句责骂,惴惴不安一整天;会因为爸妈的训斥,心情低落,自卑绝望;也会因为同学的冷落,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再加上大脑功能还没完善,掌管着思考理性的前额叶皮质尚在发育。

因此相比成人,孩子总会显得更执拗,更容易钻牛角尖。

作家桑格格曾在《小时候》中讲过,自己3岁时,妈妈出去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

每次妈妈离开,她都千般哀求,万般不舍。

但留给自己的,永远只有妈妈决绝的背影。

她这样写道:

“妈妈走的时候,桑格格的哭法让每一个人心碎,大地都倾斜了,舍生忘死地哭,仿佛她不是一个还有其他器官的人,而是一双嚎叫的嘴,一双流泪的眼睛。”

哪怕30年之后,桑格格说起当时的那一幕,依然带着浓浓的悲伤:

“我没有忘记妈妈,眼睛还望着她消失的地方,忧郁已经爬上了我的眼睛:妈妈,你是什么?为什么我这么离不开你,你却能离得开我?

成年人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外出打工,我们都能理解。

但作为孩子可不懂这些,他们只要妈妈,妈妈就是她的一切。


还有一些成年人会说:


我那个时候怎么没听说那么多抑郁、自杀?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懒、矫情、吃不得苦!

其实,没听说,不代表没有。毕竟以前媒体不发达,很多个案不为人知。

事实上,不管是哪个时代,儿童所遭受的精神压力都会非常大。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简单来说,就是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于是,既想与众不同,但又渴望和别人一致;

既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又会羞于承认自己需要父母。

来回尝试,反复摇摆,最后经历各种探索,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

在这一个内在无比动荡的时期,再加上日益沉重的学业压力。

产生心理问题,有什么稀奇?

02

很多父母

就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

正因为是心理问题的“易感者”,所以,孩子格外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可惜且可悲的是,有些父母,恰恰就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

微博大V @愁容骑士典当记 曾分享过一件事:一位抑郁症的孩子来复诊,等的时候在看书,医生就夸了句这孩子真用功。

没想到妈妈立刻说:“用功,假用功。”

医生气得跳脚,他辛辛苦苦修补孩子的创伤,却被家长一句话就前功尽弃。

哪怕孩子已经确诊,医生也就在跟前,这些家长还是热衷于当众打压贬损,把孩子的所有正面情绪都吸食殆尽。

你说,摊上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不抑郁?

知乎有个话题:“父母说过哪些深深伤害你的话?”

上千个回答,满满的伤痛难平。

有人说,中学时向喜欢的男生表白,男生当着全班同学说她丑。

她跑回家大哭,妈妈问她怎么了。

禁不住妈妈的一再追问说了,听完后妈妈大笑地走出门:“就这?”然后把女儿“表白被丑拒”这事,宣扬得人尽皆知;

有人买了条仙女裙,没想到妈妈直接说:

“你配不上这条裙子,因为你没什么能展示给别人看的,相反还有很多东西要藏起来,比如你的肥肉,你的大腿。”

用心理咨询师卢悦的话来说:很多父母只是“衣食父母”,而不是“情感父母”。

他们可能会在物质上竭尽全力地付出,却从不在情感上跟孩子链接。

更有甚者,会觉得既然我已仁至义尽,那么孩子就“不配”不开心。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就接诊过一个刚小学二年级的男孩。

孩子问题很严重,但他的父母始终不承认孩子有“病”,认为只是“打得轻”。

林红看着孩子,心里难受,但无能为力。

类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这就导致无数人根本没有被看见过,没有被在乎过,更没有被爱过。

他们成为了空心的木偶,迷糊糊糊长大,却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有人爱我吗?我到底为什么还要活着?

类似的追问,盘亘在他们心头。

就像驼峰储存不满的骆驼,无法走过沙漠那样。

没有足够“爱的储备”的孩子,也就没有咬牙挺住的力量。

每当面对挫折,他们就更容易放弃一切,走向不归路。

03

时代病下,安有完卵

然而,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时代性的难题,就在于它是系统性的。

就像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孩子抑郁,也不是说你把孩子治好了就可以。

真正要治的,是整个家庭、甚至是社会层面的“心病”。

有位网友在深圳打拼多年,有房有车,却准备卖掉最硬的硬通货“深圳房产”,去二线定居。

他说,这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

这位网友小时候不爱读书,是爸妈逼着考上个985,进了大厂当程序员,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鸡娃模式。

3岁开始,就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连轴转。

技能学的越来也多,可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

而他也没时间陪孩子,毕竟35岁了,到了程序员的生死线,房贷车贷的压力也摆在那里,实在不敢松懈半分。

他每天和孩子唯一的交流,就是下班后检查作业,和“不好好努力,你这辈子就毁了!”

这位父亲是存心给孩子找不痛快吗?

不是的。

骂完之后,他总会后悔,但下次还是会重蹈覆辙。

自己工作压力本来就大,孩子还不让人放心。

骂上两句,孩子用功一点,他自己也踏实一点,觉得离阶级掉落又远了一点。

直到有一天,学校老师告诉他,10岁的孩子在日记本上写着“好想逃离这个世界,活着好累”,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你看,成年人无法自我消化的情绪,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最弱势的孩子身上,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

而孩子,只能承接这一切,成为压力层层传导下的“索引病人”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这些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儿童抑郁了?

因为,儿童抑郁只是呈现在海面上的冰山。

而水面之下不被看见的90%,也就是家庭成员乃至整个时代的焦虑,才是让冰山不断冒头的根源。

这份焦虑到底源于哪里?

或许就是商业社会那无孔不入的“物化”。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卡瑟发现,当占有“物”的多少,成为衡量人的唯一准绳时。

人反而变成了“物”的奴隶。

简单来说:

人变得更容易焦虑,又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想要的东西;

过度努力,拼命占有,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自我物化也物化别人,没法把自己和对方都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磨合彼此的关系。

把自己当挣钱机器、把孩子当考试机器的父母,以及被折磨到只能一死了之的儿童,正是这份“物化”的易感人群。

04

写在最后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不要仅仅把抑郁焦虑定义为个体的疾病,尤其是疾病开始向我们的未来——孩子——身上蔓延的时候。

就像北大心理教授徐凯文说的那样:心理病是时代的缩影。

那么,时代病了,让人吃药;大人生病,孩子吃药,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这需要国家发力,改善贫困,移风易俗,不再唯经济增长论,而是更加关注个体的福祉和身心。

但对我们个人来说,却不必指望什么救世主。

寻求帮助,疗愈自己,是每个渴望幸福的人,终究要踏上的道路。

就像作家桑格格,驾着文字回到童年,用童话治愈他人也治愈自己;


医生林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了无数家庭浴火重生;


大厂的父亲终于决定跟孩子一起,从内卷赛道上撤下来……

你看,真正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是他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某个框架下活着:要多赚钱、要买房买车,要出人头地……

但大千世界,真的并不只有一种活法被允许。

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想要过上什么的生活。


请相信:

世界和我爱着你。

而且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哪怕从一片废墟中来

参考:
1、《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作者:亨利·马西
2、《小时候》,作者:桑格格
3、《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作者:王食欲
4、《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5、《徐凯文:一个资深心理咨询师的反思》,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6、《如果世界离“自私资本主义”远一点,抑郁焦虑的人可能就会少一点》,来源:果壳

– The End –

作者唐一
编辑 | 朴素的树、青橙
图源 | rezli

作者简介:唐一,情感咨询师,知乎情感领域优秀作者。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