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的共情,有时是迷糊而又含蓄的。
孩子的共情,往往带着真实和接纳,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地方。
01
还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放学去接他,在教室外叫他的名字许久,都没出来。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班主任走过来告诉我,儿子现在在哭。
我问及原因。老师说:“你们孩子太懂事了,他说想到妈妈小的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自己有幼儿园上,就很伤心的哭了。”
我才突然想起,头一天晚上和儿子散步的时候,我们一起聊过幼儿园的事。
他对我说:“妈妈,我喜欢现在的幼儿园。”
他的一句话触发了我内心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来自于儿时的遗憾。
小时候由于家贫,当其他同龄的孩子们都能够在学校里跑来跑去的时候,我和邻居的小朋友两人,眼巴巴趴在学校的铁门外,望着校园里那一片片欢声笑语。
我告诉儿子,妈妈小时并没有上过幼儿园。说这句话时,声音有点沙哑,突然哽咽了。
他继续问我,“为什么不去上呢?”
我告诉他当时没有条件。
我并不想让他感觉到失落,马上掩藏起自己的失态。但为时已晚,我的感受还是被他敏感的心觉察到了。
隔了几分钟,他从教室走出来,眼泪汪汪的。他并没有和我说什么,我也没有问他什么。
拉着他的手,两个人缓缓地走着。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看着他伤心的那样子,我心里有些不平静。
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我当年的感受,我感动。这是他对我的共情。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
也许,正是因为儿子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反馈给了我,才让我在那一刻看到了儿时需求未必满足的失落、遗憾和无助。
因为被他看见,我感受到了他的在意、他的爱,因为被他看见,我才让这件事重见阳光。儿子无意中充当了一回我的心理督导师。
我很感谢他。
02
孩子的同理心能力,是不需要刻意培养的。
同理心,就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验他人的感受,虽然对孩子来说,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孩子天生的感受能力就比成人强。
很多父母认为,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的教孩子什么,他才能学会什么。纯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孩子会受用。
但如果是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们需要更多的向孩子学习。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人已经丢掉了许多感受情绪和接受情绪的能力。
更多人习惯性的用理智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情绪脑的部分,我们的认识有太多不足。而这恰恰是孩子可以教给我们的。
在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其中一页的画面是,大卫抓住猫的尾巴玩耍,猫的嘴巴张的大大的,而大卫却是一副兴奋的样子。
我问儿子,“你觉得猫喜欢这样玩吗?”
他想也没想,直接就回答说,“不喜欢,那样抓着会疼的。”
其实,通过图片可以直接看到猫的情绪,它是愤怒的。
另一方面,孩子可以在大脑中想象,如果有人没经过他的同意侵犯到他的身体,那种感觉是不舒服的,虽然他不一定能描述具体是怎样的感觉,但仍然会表现出生气的样子。
他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猫联系在一起。 这种能力来源于孩子具有了初步的尊重别人,爱护生命的意识。
03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孩子,他一定会有同理心。
两个玩得好的小女孩是这样表达她们的同理心的。
一个女孩因为一些事伤心的哭起来,另一个女孩看见了,马上跑过去,什么也没说,直接抱着她,还不停的用小手拍着她的背。
她是在感受好朋友的伤心情绪,她并没有用“别哭,没事”之类的语言阻止好朋友哭泣,而是用了一种顺应情感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换做一个懂得很多道理的成人来安抚另一个成人,他可能会说: 哭什么啊,这点小事,不值得伤心。哎呀,别哭了,别人看见了还以为我欺负你。别哭了,哭多了伤身。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别太懦弱。
太多太多的道理可以用来应对一个人的哭,但似乎都没有这个小女孩做得好。
她能够接纳好朋友的伤心,她知道好朋友可能遇到了一些困难的事情,她的直觉可能知道好朋友此时此刻需要的是她的拥抱。
是的,她的好朋友哭了一会,就停止了。她在共情和接纳中释放了感受。
伤心的小女孩接受到了来自好友的支持和理解。
这比讲一万种道理都管用。
孩子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理解他人的恰当方式。 或许他们还小,不擅长讲道理,又或者,比起成人,他们更能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更能够理解另一个生命最朴实的情感。
04
孩子的同理心能力,是爱的真实表达。
爱到底是怎样的,在成人的世界里,定义的标准非常多。
我们追求关系中的爱和温暖,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给予的善意和关注,我们希望在爱中获得幸福。 我们不停地付出,想要获得回报,但有时又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
成人在爱的世界里常常会迟疑、会迷茫。但孩子,在表达爱的这件事上,一点不会含糊。他能够理解到你的感受,让你感觉到非常真实的爱。
当孩子感觉到你的委屈无助时,他会想要帮你分担,但不会阻止你的情绪表达,他会希望此时此刻能够陪在你身边。
当孩子感觉到你为他操劳了一天,他会说,妈妈,你辛苦了,你是一个好妈妈。他能体会到你的疲惫,他会希望能够为你做点什么。
无论你处于这样的状态里,当感受到来自孩子同理心的表达,爱的传递时,你会有从心中燃放出来的力量,会变得更有动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第一时间叫着妈妈跑过来,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飞灰湮灭于孩子的爱和拥抱中。
他在用行动表达爱,表达对你的想念,同时也在表达着对你辛苦工作的理解。
05
要尊重和欣赏孩子的同理心,但不要绑架。
孩子有同理心的能力,固然是好事,但我们还是要区分开,自己和孩子情绪的不同,不要让自己的情绪绑架了孩子。
这是情绪分离的重要课题。
就像我开头讲的一样,当看到孩子因为我没有上过幼儿园这件事伤心的时候,我会担心他在幼儿园无法尽情享受到成长的乐趣,如果带着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去生活的话,势必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所以,在情绪之后,我和他沟通,确认他的感觉,以及我自己的感觉,告诉他现在和过去的区别,妈妈和他的区别,他值得拥有现在的生活等等。
当坦诚的和孩子讲清楚这些,那么,他就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去面对他的小生活了。
我们要理解,孩子爱爸爸妈妈,他有感受父母情绪的这份同理心,当他表达这样的关心和爱的时候,要给予肯定,看到他希望为父母做点什么的良好愿望。
但也要学会拒绝孩子走进我们的情绪里,为我们的情绪承担责任。
如果父母不拒绝孩子走进自己的情绪里,他们一定会用爱心来试图给到父母温暖,来拯救父母于“水深火热”之中,但那样,孩子会不堪其重。
我们学会欣赏和肯定孩子在对待真实情绪方面的方式,也要警惕,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出口。
从他们身上学习同理心的表达,学习接纳情绪的方式,是一件有关爱的艺术工作。 当你给到孩子足够无条件的爱,孩子自然会有这样的能力,他可以爱自己,更能够爱他人、爱生命。
当孩子又把爱传递到你的身上时,你会有更多力量去爱自己,也会更自然的去爱孩子。
在爱的循环里,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