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该溺爱,也不该管得太死,那么,还能做点什么?

虚构个人物,写个好玩的,请勿对号入座。

东东(化名)是个7岁的男孩子,爱玩爱闹,也爱天马行空地想东西,大人的思路常常似乎跟不上节奏。每天疲于奔命的大人们似乎也来不及照顾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是哲学层面的,意识流层面的,和眼前的吃喝拉撒似乎并不相关,于是东东日复一日,得不到这些知识的滋养。

大人只是一味地让东东守规矩,讲礼貌,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听课,好好写作业——这些其实是对每个孩子的共性要求,但似乎从来没有觉察,自己孩子有些什么兴趣爱好,是不是有一些个性的要求,有一些个性的品质需要发展?

那些个体感兴趣的,并且也擅长的,常常就藏着生命的动力,用佛家的说法是,很可能是宿世串习并因而很熟悉的,用心理学一点的说法来说,有很多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在推动每个人的每一天,不意识到一天,人似乎就比较难受,不能整合,进而通透、平静。

纠结、冲突、对立…….这些词都是描述心理状态的,但常常个体在经历这些的时候,并不能仔细辨认自己内心真正的情绪是什么。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是语言还不够发达,比如可能他意识到生气,但生气里究竟是羞耻感、自尊受损、嘲笑感、委屈、愤怒还是别的,其实并不能一下子很好辨别。大人,其实也类似,除非经过刻意的练习,否则,也很难很细地辨认出自己情绪的每个面向。

活得糊里糊涂——这其实很可能是我们的常态。虽然,有人说,难得糊涂,活那么明白干嘛。话是没错,但是有的糊涂是达观和不介意,遭遇事情后不做负向解读,而坚持做正向推理;但有的糊涂其实是真糊涂,任由情绪把自己控制,但是不去管他,不去管情绪也不会真的不在,可能在另一个场景中又冒出来。

昨天见格言,她说,如果人有情绪,很多时候会积压在腋下和腹股沟,如果揉开了,人会流泪,而且会决定舒畅。她是瑜伽教练,其实她的这个体验就告诉我们,身心真的是很难分开。

糊涂的结果,身体通常真的会用生病的结果来告诉你,生病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提醒和自我保护。

有时候梦也是,梦里出现的一些征兆,按照荣格的说法,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或者再不在一些事情上止步,那么其实真的有点危险。

拉回来继续说孩子,我们怎样使得孩子是一个充分社会化、守规矩的孩子的同时,也看到他作为个体本身的独特性,情感情绪的特殊性呢?实话,这真的需要莫大的耐心。

因为,按照一个模子去管孩子,假设孩子是个物体,没有情绪和情感和个性,这样来管理会容易太多太多。然而,如果去照顾孩子的个性,孩子的特长,孩子的情绪,那么,他真的会很开心,感觉到被理解,生命的热情和能量也被重新激发。

但是,凡事有个但是。如果一味地照顾孩子的个体性和情绪情感,如果把握不好,又变成了任由他使性子,甚至溺爱,就是你干嘛都行,只要你不发脾气。

这时候,其实孩子也变成了物,你的情绪无论是啥都不再重要,我急切地满足你各种需求,只要你没脾气没情绪。

那么,这样状态下的孩子,看起来事事胜意,其实,慢慢地,情绪会变得更加无常,因为满足是没有底限的;情感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因为几乎没有互动,只有满足。

情感的发展,是需要在各种喜怒哀乐中去充分磨砺的,这样才能增加心的弹性,心的柔韧性和情感的张力。

那么,问题来了,既不能太溺爱也不能太死规矩,孩子怎么引导呢?在这种夹缝中如何让孩子知道边界意识呢。

试着想了下。

1、安全的底限:一定要告诉孩子,遇到具体情境时多次、重复,比如用电安全、游泳安全、煤气安全、防陌生人安全、不要主动打人、被打要赶紧跑和求援等;

2、尊重的底限:尊重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他大人和老人,尊重老师。称谓的尊重是一定要的,这是底限,反复告知;

3、同辈相处的情况:互相尊重,彼此爱护,取长补短,但是不去学不好的东西,不欺负比自己小的人,受到欺负及时躲避、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一般性的同学之间的互动,如果引发情绪,要及时告诉对方,反复多次根据情境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如果不懂得很好的表达,就很容易造成情绪积压,和对别人的事后攻击,反而更糟;

4、知识和创造性的引导:我们其实可以告诉孩子,不喜欢的东西不用强迫自己学,大人也不能强迫,可以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不喜欢,不然这种东西积压下来就是长久的不可逆的厌学。当然,基本的关乎考试的功课也确实需要学,但大人可以引导和采取一些更有趣的方式,比如学语文课本枯燥,是不是引导改为多陪他看、读童话书、神话故事书等,慢慢培养对文字、对语言的兴趣?

5、孩子大一些,能自由表达了,其实做一个关乎孩子的决定前,可以鼓励他表达他自己的看法,只要充分表达了,其实孩子后来的情绪就不会太多的积压,不然大人一管,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听话的需求,孩子就会逆反。

前两天看合作对话的讲座,受益良多,今后也尽可能地好好用上~ 未雨绸缪总好过事后修补~

无论大人还是儿童,多尊重、多交流,常怀好心,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决定,事情就会越来越好~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一起沟通~



文:若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若水心空间心理咨询公司创始人)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