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用什么样的教养方法,这个家长都知道,那么有什么心理学理论能够帮助家长教养孩子呢?
心理学的最佳适配理论强调孩子的气质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要匹配。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
01
什么是孩子的气质
气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气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每个孩子的气质不一样。
比如有些孩子脾气温和,有些孩子脾气暴躁;有些孩子晚上能够自己睡,有些孩子晚上必须抱着睡。
每个孩子的气质不一样,这个家长通过交流,会知道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区别。
那么孩子怎么适应这个社会呢?
孩子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按照自己的气质去适应社会。在孩子的适应社会过程中,不是按照进化论适者生存,而是按照生态化理论,以自身特点气质主动适应社会。
家庭作为孩子适应社会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长能够通过互动过程了解孩子的气质。
对于婴幼儿早期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判断孩子的气质。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来了解孩子的气质,孩子会按照自身气质和社会互动,产生符合自己的气质,其中对自我的认识,属于气质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教养目标的测量,了解孩子的气质。
02
气质和教养的关系
心理学家托马斯在1977年提出最佳适配理论,提出环境和气质的匹配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
比如一个体能很好的男孩子,如果被安排去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孩子可能会很抗拒;如果安排去跆拳道、游泳课、滑板车课程,孩子可能会乐在其中。
反之也适合,也就是气质比较安静的孩子安排户内学习的课程,气质比较活泼的孩子安排户外学习的课程。
气质和环境应该匹配,才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发展。相反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影响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会陷入到各种摩擦纠纷冲突,更严重地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躁狂,有些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建议父母要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抚养行为或风格,要关注儿童的气质类型,依据儿童的气质类型采取适宜的养育方式。
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可以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而不应该完全偏听偏信各种小视频的课程。
03
让教养目标达成一致
首先,要找到孩子的气质特点,如果孩子已经能够读懂文字,那么可以让孩子自己进行教养目标的认识,寻找到自己的教养目标。
在我们的案例中,女孩在三年级作用能够使用教养版意象火柴,进行自己教养目标的测量,男孩略晚于女孩。
第二,父母也要自己测评对孩子的教养目标,在咨询案例中,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养目标是不一致的。至少在我们做的几千个案例中,没有发现完全一致的,倒是发现很多不一致的。教养目标不一致的父母,有一个共性:家庭关系不好。为什么对于孩子教养目标不一致的父母,导致家庭关系不好呢?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一样,教养目标不一样,那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比如一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好,另一个要求孩子身体健康最重要。对学习成绩要求高的那个,要求孩子完成作业才能睡觉,对于身体健康比较关注的那个,认为早睡早起最重要,那么,两人就会对“完成作业睡觉&不完成作用也能睡觉”进行探讨、吵架。
第三,大家对于教养目标达成共识后,可以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麻烦的问题不是情感问题,而是误会。误会才引起情感问题,误会是原因,情感问题是结果。教养目标可以让大家减少误会,特别是减少亲子之间的误会。比如,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要求是什么,很明确的目标是什么。孩子都很聪明,只要父母的目标清晰,孩子一定能够按照父母的目标去发展。
所以这里就有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大部分教养的小视频、书籍文章,介绍的基本上都是战术问题,比如,不能打孩子,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这些战术问题,都是基本的技术,都对,又都不对。怎么都对呢?
不能打孩子是对的,但是,孩子反复触犯严重错误,并且认知上没有意识到错误,还不能打吗?我认为可以打,只是打和体罚,是两个概念,两个程度,两个性质。
我们建议(要求)家长了解孩子的教养目标,是战略问题,方向问题,方向对了,结果大部分是好的,方向错误结果大部分是不好的。比如前面的例子,一个体能良好的孩子却被安排去学书法,那么孩子肯定是抗拒的;一个安静的孩子被安排去打跆拳道,那么孩子也不一定会喜欢。
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会测量教养目标吗?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