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别让短视频成为「认知退化剂」

作者:脑友记
来源:微信公众号:脑友记BrainUp(ID:naoyouji-BrainUp)

在全球化时代,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海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其中,以叙事性语言呈现的视频媒体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有一个外国人跟你一起看她所属文化的视频,对你感知和思考视频内容的方式是否会产生潜在的影响?目前,我们对视频媒体影响大众认知的机制并不清楚。


2022年3月,神经科学杂志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的研究论文《Biasing the neurocognitive processing of videos with the presence of a real cultural other》,揭示了视频媒体影响我们认知偏好的神经机制



研究介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相关刺激的神经认知加工方面。有证据表明,西方人对一个物体的局部特征更敏感,而东亚人更关注一个物体的全局特征。


当西方人被要求关注局部特征,而东亚人被要求关注物体的全局特征时,他们的额顶叶网络的激活会减少,表明注意力控制的参与较少。


然而,如果被注意的特征相反,即西方人关注全局特征,而东亚人关注局部特征,额顶叶网络的激活将增加,这表明更大程度上涉及注意控制。


这些发现表明,个体的文化背景与刺激物的文化特征的一致性可以促进神经认知加工。


当西方人被东亚风格的线索启动时,他们对物体整体特征的注意力参与程度降低,表现出早期脑电图信号中与注意力相关的分量的低振幅。


这一发现表明,线索可以将一个人的神经认知过程从更符合其原始文化背景的模式转变为更符合线索的文化内容的模式,显示出神经认知偏差效应。

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自我图式(也称为自我表征或自我建构)。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线索启动时,个体的自我图式会转向一种更接近启动文化的模式。

因此,研究人员预测了他人真实文化的存在会启动短视频的神经认知加工,证实了文化线索的启动效应。大脑活动的变化可能与文化视角接受过程(文化视角接受假说)或文化自我图式(自我图式假说)有关。

研究方法


1.参与者


研究招募了31名美国成年人(11名女性)作为美国文化启动参与者,并与31名中国成年人(11名女性)作为启动参与者配对,从而形成31对美国启动组的跨文化对比。


此外,35名中国成人(18名女性)被招募为中国培养启动参与者,并与35名中国成人(18名女性)配对,形成35对中国启动组的培养内对。所有对系均为同性本科生或研究生。两组的两名参与者彼此不认识。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右撇子。


所有中国参与者的母语都是汉语,且精通英语,而所有美国参与者的母语都是英语,且精通汉语。没有参与者有语言、神经或精神障碍。所有参与者在国外(美国或中国)的累计时间从0到18个月不等。之所以选择这个标准,是因为以往的文化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国外停留18个月时,会对外国文化产生适应性变化

2.视频刺激


两个330秒的视频剪辑是根据纪录片《200万分钟》编辑的,以描述中国或美国高中的典型生活。

美国视频的语言是英语,而中国视频的语言是普通话。两段视频都配有中文字幕,以帮助参与者理解。


这两个视频片段取自同一部电影,在情感效价和唤醒、参与、可理解性、场景的时间结构和语义结构方面进行了匹配。在实验视频片段的开头和结尾插入两个15秒长的与文化无关的视频,以去除瞬态反应。在15秒间隔内收集的数据在随后的分析中被丢弃。两个剪辑的顺序在两对之间平衡。


3.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20分钟的交流阶段和6.5分钟的视频观看阶段(a)。在交流阶段,每个二分体进行4轮5分钟的交流,其中2轮用普通话,2轮用英语(a)。

传播主题的选择考虑了中国和美国被试之间的文化差异,希望能促进启动被试与被启动被试之间的交流。每一轮交流的主题都是在实验前随机分配的。每一轮的语言顺序都是平衡的。在沟通阶段结束时,指导参与者对沟通体验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

实验的设置:a)实验过程中,启动被试与美国成人(美国启动组)或中国成人(CN启动组)进行交流。然后,启动被试评估与启动被试交流时的主观感受。交流结束后,被启动者和被启动者一起观看了一段中国视频和一段美国视频。b)视频观看过程中的实验设置。c)将偏光探针置于双侧额叶、颞叶和顶叶皮层。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了一个假设,即在处理与文化相关的视频时,真实文化尤其是他人的存在会显著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心态,特别是
文化视角的接受。


它还可以将我们的神经认知过程转变为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更符合启动文化,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随着这些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我们的心态可能会被明确或隐性地重塑。


总之,这些发现为自然主义文化刺激的处理以及文化体验如何在数字时代塑造我们的神经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结果


1.行为的结果


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变量后,美国启动的参与者和中国启动的参与者之间,无论是在单维SCS得分(t(64) = 0.90, P = 0.372)还是文化观点接受得分(t(64) = 0.79, P = 0.433)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2.神经启动效应


两组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a)原始队列的F-map。mPFC、rTPJ、rMTC和lSFC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b)验证队列的f图。mPFC、rTPJ和左侧中央后回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LH =左脑半球。RH =右半球。c)原始组和验证组结果重叠的大脑区域。根据这个结果,我们选择了2个roi: rTPJ和mPFC。黄色节点表示覆盖rTPJ和mPFC的通道。红色区域表示基于AAL模板的roi。d) rTPJ和mPFC的组×视频ANCOVA结果。在两种roi中都发现了群体与视频互动的显著影响。

▎结语


思想因丰富而深邃,精神因明朗而蓬勃。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则将正常偏好分化进一步放大。为吸引眼球、增强黏性,大量资讯平台的所谓“智能”,已沦为“迎合”“取悦”。


“越来越懂你”的背后,是“流量为王”“逐利为上”的商业逻辑、资本逻辑。平台收割“韭菜”,却使用户“营养失调”,舆论空间一地鸡毛,这显然不是信息传播的应有之态。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人将网络比喻成看世界的窗口和望远镜,而透过网络看世界,也得讲究“怎么看”。


究竟是由我们主宰技术、享受感官的延伸,还是在日渐智能的产品中闭塞视听、作茧自缚,值得思考


参考资料: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9QA0GD0543A6KF.html;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0/23/c_1126645998.htm;
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dvance-article/doi/10.1093/cercor/bhac122/6554502?login=true;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友记BrainUp”(naoyouji-BrainUp),聚焦脑科技前沿,创脑机接口未来。点击脑友记,了解脑科学。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