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来源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设想一下,当你回到宿舍时,你发现舍友小A和小B正吵的不可开交——
小A:“王俊凯比较帅!”
小B:“明明王源才帅!”
小A:“wuli俊凯唱歌演戏跳舞样样精通,理想男友就是他!”
小B:“二字弟弟才是颜值与才华并重,认真的男孩最帅了,三字不行!”…
这时候你会怎样做?
是和她们说“小仙女们都别吵了,这两个男人你们都得不到,这两个男人都有帅又有才华,没必要争来争去的呀~”
还是过去大喊一声:“都别吵了,这两个男的都长什么矬样?你们怎么会喜欢这俩人?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上面的冲突,当两个人的矛盾无法调节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去找第三个人进行调节。这第三个人就是我们常说的调解人。
按理来说,调解人不应该偏向任何一方,TA 要努力让争吵的双方心情平复下来,TA 需要有一种充分理解他人的同情能力,从而与争吵的双方建立一种更亲密的关系,以解决争端。
这是大多数调解人所采用的方法。
然而,心理学家们最近发现,相比于一个温和的、善解人意的态度,当调解人采用一种敌意的态度介入时,可能会取得更好的调停效果。
为什么敌对能更好地解决争端呢?
想象一下,当你的兄弟姐妹们吵架时,父母的典型反应会是什么?——“我不管你们两个谁是先开始吵的,都给我闭嘴,回你们的房间里去!”
面对发飙的父母,前一秒钟还打得不可开交的兄弟姐妹,瞬间就会组成一个对抗父母的统一战线。甚至两个人被关到房间以后,还能继续开开心心地一起玩游戏,像是争吵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影视剧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饥饿游戏》中有许多这样的情节,在大家相互杀戮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的赛场中,男女主角为了对抗更危险的对手,也会与其他几个参赛者结成联盟。尽管同盟可能非常短暂,但这也是一种快捷的拉近关系的方式.
在争端情况下,在对立双方之间加入持有敌对态度的第三方,对立双方更有可能和解。美国的心理学家Francesca Gino与她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
实验中,研究者把来参加实验的人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三个人,并且随机指定他们中的两个人为磋商者,一个人为调解人。
研究者们会安排一部分的调解人用友好的态度对其余两个人进行调解,另一部分用粗鲁敌对的态度应对。磋商者会获得不同的身份信息, 并对某个问题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将产生较大的冲突。
实验正式开始之后,两位磋商者首先在一个有调解人的房间里讨论自己的观点,调解人会照事先安排的敌意或友善的态度对他们进行调解,在这期间两个磋商者还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两个人还将在没有调解人的情况下单独协商,继续讨论问题。
在离开有调解人的房间之后,两个磋商者会收到来自调解人的短信,短信的模板是已经被实验者们编写好的。
带有敌意的调解员说的话会更加有侵略性,比如:“你们两个人纯粹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幸好我以后再也不用听到你们两个说话了!”
而友好的调解人会说:“谢谢你们向我分享你们的问题,希望我能对你们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D”之类的话。
之后研究者们收集这两个磋商者关于问题的解决结果。他们发现,在敌对态度的调解人能让两位更大程度上持有相一致的观点,并对另一方的态度更好。
可见,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找到共同的敌人,能让敌对双方迅速站到统一战线,结成一种神奇的“友情”,这也是一种别致的解决问题方法。
所以现在回想开头的那个故事,当小A和小B争吵时,你是不是倾向于用更恶意的态度来帮助解决她们两个之间的矛盾了呢?
等等!这虽然能在短期起效,让她们迅速不再争吵,但更有可能的是,她们会把矛头转向你——然后,你就变成了“坏人”。
实际上,很多心理学研究中都揭示过“消极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比如说,在遭受到消极态度的对待之后,人们在很多任务的表现会变差,也更不愿意帮助别人。还有,在组织中,一个态度恶劣的人即使能力很强也会被同事们嫌弃,因为TA给别人带来的压力或是“迫害”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表示了积极态度在社会交往中会起到很多有益的帮助。而且当我们提到这个实验时,也并不是为了告诉大家日常生活中要用敌意对待他人。
那这种方法到底可不可行呢?其实我们可以尝试从外部引入一个第三方敌对因素来解决问题。
比如,你不用刻意地对小A和小B发脾气,你可以尝试把她们的关注点引导到另一个方面,例如某个即将到来的考试、还没有赶完的ddl或是某个作业特别多的老师。
当她们两个人一起吐槽其他外部来的威胁时,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忘记先前的争吵,转而组成一个同盟了呢。
所以下次,小A和小B再吵起来王俊凯和王源谁帅的时候,你就可以大声说:“小C说易烊千玺才是最帅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