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你,习惯性焦虑的朋友

作者:周周的茶话会
来源:周周的茶话会(ID:zhouzhoudechahuahui)

最近我不是药神上映,引爆了很多人的情绪。前几天,一个朋友北京时间半夜三点发来消息:我失眠了,这电影太让人难过了……

 

我问:入戏太深吗?你在担心什么?

 

她答:担心生病。


你身体好着呢,最近不是体检过吗?

体检过只代表过去健康,不代表未来啊。


  ……

 

只记得好几个月前,也是她,在看了起跑线之后在朋友圈长吁短叹:想不到印度也有父母阶层决定孩子出路的问题。


虽然这对夫妻最后走出了鸡血和比拼的恶性循环,但中国人口那么多,还是逃不过父母就是孩子起跑线这一话题,我和老公都这么平凡,拿什么给孩子的人生奠基呢?

 

我不由得将她此话进行修改:我拿什么拯救你,常年被焦虑裹挟的人儿?


-01-

想太多是一种病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总能发现身边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总是偏暗,偏消极。


所谓的暗,就是只看这件事的阴影部分,比如新闻里播出一个女子跳楼了,被消防人员及时救起,积极的人马上拍手叫好,为这个消防人员的伸手点赞,然后又为这位女子感到庆幸。

 

然而另外的人,就会:哎,怎么又有人跳楼啊,看来生活真的很艰难啊。

 

某个国家有空难了,积极的人说:好在我不在那个国家,好在我没在那架飞机上。


 

另外的人开始惊恐:怎么办怎么办,飞机这么不安全,我以后出门还是不要坐飞机了。

 

诸如此类……


因此,在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选择性消极关注,指的是部分人有个习惯,只看得到事物消极的一面,或者只看得到整个世界的消极面。

 

结果是,整天神经紧绷,焦虑得坐立不安……

 

他们被人统称为想太多,收到的建议就是别想太多,其实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聚焦模式,而这种模式可能由来已久,哪里是一句别多想就能清除的。


-02-

焦虑是怎么来的?

 

想太多,是外界对于焦虑人群的集体评价,不要想太多,是他们给到的毫无价值的建议,要破除焦虑,首先,我们得知道焦虑是怎么来的。

 

第一: 先天气质


我坦白,我的气质就是焦虑的易感人群。小时候经常有人封我林黛玉的雅号,我非常不爽,更加焦虑了,因为怕嫁不出去,又死的早嘛。

 

抑郁质的人,会比较容易焦虑,凡事都往坏处想,时常惴惴不安,这也是先天能量不足的表现。

 

第二: 环境因素

 

从小我身边就有个焦虑的妈妈。我们打个喷嚏,她会联想到肺炎,半夜下雨了,她会梦见禾苗全都被冲走,邻村出现鸡瘟了,她恨不得把自家的鸡抱在怀里睡……

 

可想而知,我十几年与母亲以及她的担心害怕为伴,我从小就习得了,凡事都要往糟糕的地方去想,去担心,才算是正常的。

 

于是,我也照着想,甚至比她更甚。导致我童年期到青春期,几乎都与噩梦相伴,长期的焦虑不安导致体弱多病,而多病又让我更加郁郁寡欢,有气无力。

 

而那位朋友呢,她被奶奶养大,奶奶的焦虑铺天盖地,而且还迷信,天下大雨都以为是在惩罚谁,整天絮叨的全是坏事,所以朋友的头顶一直像罩着一片乌云。

 

这些,直到近几年接触心理学,才搞明白,原来都是焦虑惹的祸。在中医理论中阐明,思虑过多容易伤肺,容易气喘,提不起气,我就是活样本。


 

第三:创伤性事件

 

焦虑的背后是恐惧,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物质再丰富,也不代表我们能买到长生不老的权力。

 

我是一年前和心理老师聊,终于知道我的焦虑为什么这么深刻。原来是因为我在胎儿期过有过创伤性经历。

 

很多人会以为,所谓个体的觉知和成长,都是发生在出生以后的那一刻,甚或是三岁以后。



其实不然,有大量科学证明,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起,细胞随着裂变就开始吸收外在的信息,因此有了记忆。

 

我作为计划外的孩子,是被计划生育追查的对象,母亲为了我没有少遭罪,加上父亲又在外地工作无法保护她,她一个人支撑着营养不良的身体东躲西藏的,几次险逃于计划生育的屠刀。

 

所谓母子连心,这样的动荡不安,对于一个胎儿来说,犹如时刻都在生死边缘徘徊,是巨大的危机。


这一切都印刻在我的潜意识里,形成了焦虑型人格,当别人总能淡定自若的应付生活的各种变化时,我时常会毫无来由的陷入紧张和恐慌。这不是我愿意的,是我的体内深藏了一个焦虑的核。


-03-

如何与焦虑和解?


在彻底识别了自己的情绪,并找出了来源之后,我开始自我疗愈之路。大量阅读,泡课,以及体验性治疗,让自救之路在近一年终于有了成效:

 

第一情绪觉察

 

我觉得觉察是个特别好的东西,她不仅能帮我们识别情绪,还能连接自己的内心。比如我开始紧张和害怕,无论是什么原因,我都会先停下来,去体验那个情绪,并记录当下全身心的状态。

 

而记录的过程,就做了情绪转移,紧张就已经削弱了一半。跟着,根据情况做深呼吸,几次到几十次,直到让身体完全放松下来。

 


第二转换思维模式

 

家们说,事情本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自己加上去的。对于焦虑的人来说,转换聚焦按钮,换消极为积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的经验,是每天去捕捉积极的事物并走记录,和感恩日记雷同,事情不在于大小,别人的一次帮忙,一个微笑,好的天气,自己的一点小成绩等等,都即刻捕捉,并做好记录。


一件积极的事情就是一颗种子,当我们充分关注到她,并给她冠以美好的定义,这颗种子就会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并带来更多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能量。

 

第三:冥想

 

潜意识最容易信任图像,比如在催眠的时候,催眠师就会借助某个我们熟悉的画面代入我们的情绪,然后又帮助我们植入很多积极的画面,来处理创伤。

 

焦虑的人一半的能量用来担心,当潜意识不断吸收了与担心相关的图景,就会完成消极的自我实现。

因此,对于焦虑型人群来说,树立梦想和目标非常重要。用憧憬来替代担心,将梦想在大脑中绘制出具象的画面,并不断用冥想去深化和巩固,就能催化与之匹配的行为,来达成梦想,自我实现。

 

这里推荐一部电影,叫做“云端行走”,真实的记录了一个人是如何通过冥想来战胜恐惧,实现在纽约双子塔间钢丝上自如穿行的过程。

 

第四:不断肯定和激励自己

 

焦虑本身就是能量的消耗,所以,同一件事情,不焦虑的人群可能驾轻就熟,但焦虑的人群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又担心坏的结果,所以会犹豫不决,又效率降低。

 

而当结果差强人意的时候,我们又会进行内攻击:看看,都说了你不行吧,就是不行。

 

自我否定是焦虑的孪生兄弟,越否定,越无力,越无力,就越担心,这是最麻烦的恶性循环。

 

因此,将内在当成一个孩子,看到她每一丝行动和成就,并不断的肯定和激励他,他就会慢慢走出阴霾,茁壮成长。

 

我的经历是,每天写完文章或者读完书后,都会在自己的胸口画一个勾,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也给了我很多的力量。因为勾代表正确,也代表着完成。

 

最后,希望那些和我一样曾被焦虑围困的朋友,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和慈悲,带着梦想出发,将注意力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看到自己的每一处优点,最终,让从容和笃定成为我们人格中最闪耀的标签。


作者简介:周周的茶话会,凯叔讲故事,壹心理,张德芬空间的专栏作者,8岁男孩的妈妈,文章类型:亲子,婚姻,自我觉醒。 期待与你在这里相遇,请留下痕迹或者你的故事,让我们用文字展开温暖的交流。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