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Lachel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如何变得更聪明(上),详情请见:
3
更高的认知空间
什么是认知空间?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台」。更高的认知空间,意味着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思考素材」。
要注意把认知空间和工作记忆区分开。尽管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恒定的4个单位(Cowan, 2001),但更高的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更多的信息「塞进」这4个单位,让大脑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素材。
具体而言,认知空间意味着什么呢?
1)把信息进行压缩编码的能力。也就是让每一个单位的信息,具备更高的信息量;
2)把信息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能力。也就是让这段信息更不容易被大脑清理出去。
举一个例子:假如面对一个问题需要考虑10个因素,那么,高认知空间的人,就可以同时思考和处理这10个因素,去注意、发现和考虑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从而更容易从整体入手,找到一个更优的答案。
而低认知空间的人呢,他无法同时处理这10个因素,只能先处理1-5,再处理6-10,再处理1-5跟6-10的关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后者就很容易丢三落四,忽略一些细节、要点,以及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可能也会发现:这实际上,也是影响记忆力和思维有序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高的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更多的信息「压缩」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也就意味着:
1)信息之间的联系增加,从而使你更容易记住更多信息。
2)信息已经经过你的「预处理」,从而更容易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认知空间呢?
分享几个我常用的、特别有效的办法:
1)回想练习:我刚才读到了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有两点。一,是提升自己「打包压缩」的能力,让短时记忆能够容纳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二,是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些信息已经漏掉了?我能否把它们找回来?
试一试:读到这里时,回想一下这篇文章的全文,问自己:文章讲了什么?我能否把前面的大意复述出来?
2)理解练习:它的内部逻辑是什么?
什么叫内部逻辑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点可以分成三个小点,我不会单单记住这三个小点,而是会去思考:这样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每个点的原理和支撑是什么?它跟之前讲过的内容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你「强行」拓宽认知空间的局限,让你能够看到更全面、更复杂的角度,从而让大脑习惯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3)联想练习:我能够联想到什么?
这个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你打开思维和视野,锻炼注意力在内部和外部之间来回切换,并把这种切换储存在认知空间里的能力。
这三个练习,并不那么容易,刚开始你可能会很不适应,但慢慢来,建立了这种习惯之后,你一定能感受到这种「纤毫毕现」的愉悦感。
4
灵活的共情能力
前面三点,都是针对个人而言。而这一点呢,是针对群体和社交。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提到「情商」。其实情商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和状态,并且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的能力。
大体来说,也就接近于「共情能力」。
但为什么是「灵活的共情能力」呢?
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共情能力分为两种(Simone G, 2009):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我们要培养的状态,其实是高认知共情,而非情感共情。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情感共情系统主要位于前岛叶和中扣带皮层,它会在我们心中唤起类似的感受,让你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
而认知共情主要跟 DMN 网络重合,它能让你快速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境,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Walter, 2012)
如果过多采取情感共情的话,会很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情感过载。
你会经常感受到情感的侵入,不断产生情感和心理波动 ——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它会造成心理的超负荷。
另一方面,情感共情也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情绪,从而导致情绪接管大脑,作出种种不理性的判断。
反过来,认知共情可以让你在不危及自己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实现双赢。表现到生活中,就是你能够冷静、妥帖地判断形势,并有效地安抚别人,说服别人,影响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
所以说,一个聪明的人,不仅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能够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共赢 —— 不仅仅是让自己获益,也让身边更多的人从这种聪明中获益。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提升认知共情能力呢?由于认知共情跟 DMN 几乎完全重叠,所以,一个办法是:通过练习 DMN 网络,来锻炼认知共情能力。
什么是 DMN?可以参考:
-
总是容易想太多,怎么办?
具体怎么做呢?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参考:
-
每天抽出10-15分钟,跟身边的人聊聊天。试着去聆听和理解他们,无需急着给出解决方案;
-
每天抽出半小时,思考、总结一下「我今天都做了什么」,把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跟自己对话。
-
留出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拒绝外在的信息摄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让思绪进行整理。
-
感知当下。试着多问问自己:我现在听到、看到、触碰到什么?我想到什么?让思维专注于当下的感知,来梳理我们的大脑。
你会发现,这几个练习,都要求你「慢下来」。
因为,慢下来,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彼此的内心。
5
开放的心态
最后一个点,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局限于自己现有的世界,而是抱持着「接纳」的心境,接纳更多的观点、信息、可能性,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系统。
这包括:
1)保持审视和批判: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跟我相同的观点一定是好的吗?跟我对立的观点一定是坏的吗?
2)保持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我是不断在成长的,一切经历都会成为我新的经验。
3)保持谦逊和学习:知道的越多,越懂得自己的无知,也就越加敬畏和尊重「知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不断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再反过来倒逼自己去输入、学习,让自己的心智世界变得更完善、更丰富。
「聪明」永远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和你共勉。: )
—— 闲聊时刻 ——
1)关于工作记忆的容量,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不是7加减2吗?」其实这是一个已经滞后了20年的观点。早在 2001 年,Cowan 已经修正为 3-4 了。近 10 年的研究也基本不关心这个问题,而是聚焦在「为什么是3-4」和「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模型」(如连续模型)上面。
2)「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光是智力的分类模型就有好几个,也一直有争议。所以实践中一般用两种方式来衡量:一是韦氏量表的测试(主要针对儿童,且效果也只能作为参考);二是采取类似学业水平成绩、任务表现等方式来衡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智商测试」基本都不靠谱,大家不要在意。
3)聪明很重要,但当然并不是一切,行动力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去年年底写过好几篇关于行动力的文章,可以参考:
-
往前走,别害怕
-
停止内耗,做有用的事
-
别多想,去行动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给我留言、在看、分享,给我一点反馈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