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2020年11月6日,俞敏洪在参加《共识》节目中,与房地产大商冯仑讨论到“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这个话题。

俞敏洪老师持赞同观点。他认为,男女在一起,共同繁衍后代是整个人类完整的标志;同时,作为一个女性,如果没有当过妈妈,她对于女性本身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个社会和家庭的深刻理解,是达不到那种深度的,人生就没有达到那种完善性。另外,他还认为,如果一个男人没有孩子,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俞敏洪赞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冯仑持反对观点。在他看来,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生。

后来,冯仑接着说道,女人生孩子这件事,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所谓完整人生是包括个人情感,也是对社会的一个责任。

俞敏洪也补充到,生孩子不单单是女人的事情,而应该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事情。只有夫妻愿意共同承担责任的时候,这个孩子才能够出来,孩子才会幸福,所以不存在“女人单独生孩子,人生完整不完整”这件事情。

俞敏洪赞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上述话题的讨论,尤其是俞敏洪老师的观点,一度引起热议,还包括不少争议。

比如,作家陈岚在视频中说道,现在婚姻已经不是给男性颁发“生子许可证”了;著名出版人洪荒也建议道,俞敏洪老师说话收着点儿,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品头论足,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资深媒体人王言虎觉得,说“婚姻是为了保护男人的繁殖权”很女权,等等。

其实,这些讨论涉及很多问题,包括男女平等问题、人权问题、尊重问题、女权问题,以及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问题。

今天的文章,我想从“完整人生”这个角度来说说。

俞敏洪赞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01

自己喜欢的人生,

才是完整人生


冯仑在讨论中有关“完整人生”的说法我很赞同。

他觉得,完整人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生。


“喜欢”是比较个人化的说法,即自己的人生是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喜欢”生孩子,生孩子对她来说才是有益的,可以上升到“完整人生”这个高度,反之,一个女人“不喜欢”生孩子,生孩子这件事对她来说就达不到“完整人生”这个境界。

其实,“喜欢”与否,是个人选择问题。


只是很多人认为,女性生孩子这件事,不该是由她本人决定的。

传统观点认为,女人必须生孩子,传宗接代,繁衍后代是义务,但如今社会,“必须”生孩子的情况早已有所改变。

据调查,丁克家庭的数量已经达到60万,曾经小众的“丁克”已经成为越来越能被大众接受的家庭模式,这说明“喜欢”的人生不再单一,不存在对错也无所谓好坏。

一切选择,自己开心就好。


俞敏洪赞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02

自己的人生,

自己定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提出“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成为自己”。

他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觉得,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都是我们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的,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可见,是否能够“成为自己”,自己的选择是关键。


对于女性生孩子这件事,很多女人之所以纠结,主要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催生,如果不照办,会有种愧疚感,觉得对不起父母;他人的评论,担心自己不生孩子,别人会用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加上自己对未来的考虑,都说养儿防老,害怕自己年纪大后,没有子女的照顾,会孤独凄凉;如果选择生,又会有经济和精力上的压力,等等。

说到底就是,自己没有想清楚,不敢做选择,因为选择意味着要承担后果。


既然“完整人生”,是一个选择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有勇气敢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这样才能“成为自己”。

因为自己的人生,是自己定义出来的。拥有怎样的家庭的模式,也是每个人的自主选择。

俞敏洪赞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03

好的生活,

一定是多元化的


当我们在讨论怎样的人生才是“完整人生”时,其实就是在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有人说,不生孩子,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有人说,因为不生孩子,我把青春期多活了两倍,这不仅在说,每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还在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多元的,不该只用生不生孩子,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换句话说,有些女人渴望有个孩子,但自己生不出来,还无法领养,怎么办呢?

这时,她的人生注定不完整吗?人生就失去意义了吗?

不是的!

因为她还有很多选择,还可以做很多事以丰富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外在的东西来定义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只有生孩子,人生才完整),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并没有哪一条法则,规定我们一定要走某一条路。路,只是我们用来确认自己价值感的工具,它是依附于我们而存在的,而不是我们依附于它而存在。


并不是说,我们只有走了这条路(生了孩子),我们的存在才有价值(人生完整),而是我们的存在本来就有价值,只是我们需要一个衡量工具,才选了这条路,其实我们还可以选另外一条路,或其它路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意义感和价值感,锚定在更多的对象上面,这样不仅会降低因对象波动(生不出孩子)带来的失控感,还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


俞敏洪赞成“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完整人生,该谁来定义?

写在最后

世界很美好,充满太多可能性,不要执着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上,试着把自己的人生镜头拉长,从特写,拉远一点,再远一点,让自己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对于是否生孩子这件事带来的养老问题,我们要明白的是,自己需要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自理能力,因为即使有孩子,没有钱做支撑,且无法自理,养老还是个问题。

另外,对于那些丁克家庭,以及单身女性收养孩子的做法,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尊重,因为允许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和成长。


也许,未来的家庭结构还会更加多元,也许,未来我们关于婚姻、生育的选择权会更大、更多,让我们一起拥抱未来的世界吧。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