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还是恶魔?: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

家长们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我的孩子既是天使又是恶魔。

孩子听话时,亲子关系融洽时,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如同天使一般降落在自己身边,看着他们都不自觉地有一种幸福感,嘴角就自然的微微上扬。可是当孩子不仅不听话,还会同自己顶嘴的时候,就如同在炼狱中和恶魔斗智斗勇。

这种声音我经常听到,只要家里有孩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这么对你抱怨道。

然而在我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表达。他们会对你表达喜欢,爱意,同时也会古灵精怪地去捉弄你。找到一种与他们的相处模式,你就不再是抓狂的父母了。


你有没有跟孩子沟通?

你是如何沟通的呢?


很多家长会有,但是,我想说的是,你是一种什么方式呢?是孩子跟你讲述的一件事情,或者一句话,你认为不对,然后开始教育孩子要如何做?应该怎样做么?

我是这样跟孩子聊天的:比如孩子说,“如果我现在长大就好了”,我会问他,“长大你要做什么呢?”他说,“长大了,我会做设计师或者是工程师。”

我问他,“你为什么想做设计师或者工程师呢?”他回答我“因为我妈妈是设计师,爸爸是工程师。”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呀,那你喜欢设计师还是工程师呢?”

他告诉我“其实我都不喜欢。”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你还想做设计师或者是工程师呢?你为什么不选择你喜欢的呢?”他想了想,然后回答我“我也不知道喜欢什么,反之我觉得我以后应该是在这两个职业里做其中一个吧。”

你能想象的到这是一个6岁孩子和我对话么?在我眼里我觉得孩子是有思考有想法的,当然在为什么以后要选择的这两个职业其中之一的问题上他还是很懵懂,但是因为潜移默化已经给孩子在潜意识中有了影响。

这个6岁孩子的妈妈是一名设计师,爸爸是一名工程师,所以对于很小的他在职业选择上首选是父母相同的职业,这就是父母榜样的影响力。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就会面临很大困惑,孩子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父母考虑孩子未来就业问题时,通常会让孩子选择的专业和自己现在的职业相关。

而和我对话的孩子,就目前来说,在没有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前,他现在自己选择的未来方向就是父母所从业的方向。

所以,小的时候,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与其在孩子高考选择时的“厮杀”不如在小的时候潜移默化,提升孩子的兴趣。


如何与孩子相处?


我是这样看待的:


第一,给孩子一种充分的表达。

孩子在学龄前或者低年级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的时候,不要让自己成为命令式家长。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不会做,要么越俎代庖,要么就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中间缺少了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时间久了,孩子的依赖感越来越强。所以,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不要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常常替代孩子做他应做的事情。

例如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很多家长会有一些焦虑,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孩子如何度过的,问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表达上又不是很清楚,那么,家长可以这样,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还原在幼儿园的生活。

由家长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家长可以模拟胡闹的孩子,上课不听讲的孩子,看看孩子是什么反应,如何应对。这样家长可以很好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

第二,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不要急于批评。

很多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一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还是给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习惯。

很多家长总是替代孩子去做了很多事情,家长总是因为,孩子做的太慢了,如果等孩子就来不及了。在这里我希望家长要控制自己不要代劳孩子的应完成的事情。

比如说,作业,整理书包,收拾自己的房间,吃饭等方面。孩子过度依赖家长,家长一直在催促,孩子没有了主动性。这是个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要分清自己的角色,是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完成。例如写作业,之前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孩子居家上网课,孩子没有自我控制力,很多时间都在玩游戏,看电视上。

家长都很头痛。我们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给孩子规定好几项重要时间上的事件。

对于孩子不按时写作业的问题,是这样的,首先完全给孩子自主时间,让他自己分配时间去写作业,至于孩子什么时候写,如何写,家长都不要干预,只要求晚上几点,孩子能完成作业即可。如果规定时间上没有完成,那么孩子则不能吃饭或者不能按时睡觉,必须要完成作业。

要让孩子明白和懂得,今日事今日毕。如果今日事实在完不成,孩子很困,想睡觉,家长允许睡觉,但是要约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时间,用早上的时间来完成前一天的作业。

早上孩子不想起,家长一定要起床,可以让孩子洗脸或者站一会儿清醒一下,再完成作业。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明白作业不能拖欠,不然积累的会越来越多。

总之,与孩子相处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等问题来进行调整,要给孩子一定的话语权,分担家庭责任。在幼儿期家长可以主导孩子,但孩子如果不如青春期时,则需要家长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原创:婙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