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连理工大学一名25岁研究生自杀的消息,让人痛心。
他凌晨2点发布了微博,留下了长长的遗书和短短的“再见”两字,截止10月19日,转发和评论都超过了20多万人次。
对于他的突然离世,很多人感到意外的震惊和难过,似乎他就是邻家院子的大男孩,昨天还好好地站在你面前,却突然间阴阳隔世,永无相见。
他为什么以“死”的方式,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差评师?
没有失恋,没有性侵,没有那些狗血的情节。
他所给的是“今年真是糟糕的一年……就业形势一下子严峻了起来,今年又赶上疫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生活与命运似乎与我们【接近】了起来。
我们都是这样的普通人,我们也会觉得这个社会在与自己过不去,也会怨天尤人,也会生无可恋。
今年以来,尤其是疫情以来,全国各地不断有大中小学生走上了绝路。
3 月 27 日,深圳龙岗的一个小区内,两名初中女孩一起跳楼身亡……
4月9日,江苏淮安阳光中学高三年级一名学生带手机到学校被发现而自杀……
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九年级一学生因被母亲扇耳光跳楼,送医后宣告不治……
其实,不光是中小学生,前阵子日本明星接二连三的自杀,表明疫情对人类的影响,不分年龄种族和性别。研究生的事情刚刚结束,成都大学的党委书记又溺水而亡,上了热搜。
从中小学生的作业、升学,到大学生和研究生们的就业选择工作,甚至是成人们的升职社交等等压力,让人们集体丢盔弃甲,夺路而逃。
疫情,它是根【导火索】,引爆了生理与心理双重的易感性。也可能是个【放大镜】,让本还可以活着的人们生无可恋;或者说它是枚【定时炸弹】,突如其来,炸完了很多人心中最后一点现实和梦想。
尤其是大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前后。他们人格还未完全稳定,受年龄和本能的冲动影响,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没有解决好,将一直延续到成年早期甚至以后。
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冲突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果发展得好,将拥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反之,将不断地给自己差评。
看了这位研究生留下的遗书,最让我痛心的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好吧,是我不对,我太笨了,不懂得自己思考。”
“不知道是哪一个出了毛病,或许是脑子也说不定。”
“可能是我太笨了,可能是我太懒了”
“为了不打破这个优良传统,那我消失好了”
“我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我想我这样的人也没有资格加入公务员队伍为人民服务。”
最让人感到伤怀的是,他还说:
“那就是你笨,懒,没用。这二十几年家里人给你这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物出来”
“你这样下去肯定延毕了,真丢人,几百万的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一个废物,去死吧”
关于上面的这一切,他说:“ 我真是个无聊的人,这样无聊的小剧场我居然能自己演好几回”。
或许,他还没有进入成年早期,在青春期里打转。
人们的压力源可以分为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和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在这三者之间,生物性压力源和社会环境性压力源是我们不可控的,精神性压力源也就是我们唯一可以操控自己的因素。
也就是说,事情本身并不重要,如何看待事情的角度才更为重要。
对别人不是压力,但对他却是无尽的压力,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说,他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殿堂。可是,他对自己“废物丢人”如此低的评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特别是他鬼使神差能演好几回的“无聊的小剧场”,其实是超我与自我的对话,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是我们经过内化的理想。
那么,这些对我们为人父母者甚至对我们自己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怎么样才能培养一个高价值感自我认同的孩子,而不是让他们在某个成为自己的“差评师”呢?
我觉得第一点要关注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李松蔚老师说:改变的前提,永远是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关系,孩子出现的问题几乎都是夫妻关系的映射。 “你说的都对,我就是不听”:95%的麻烦背后,是“关系”出了问题!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更要先处理关系,再处理问题。
善于处理关系,对孩子来说也是个榜样。毕竟,“没什么事是朋友间一杯酒搞不定的;如果不行,那就再来一杯”。
第二点要厘清责任。要分清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需要坚持终身学习,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只要让孩子从小就承担成长应有的责任,而不是家长大包大揽,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就会有了抗压的能力和免疫力。
第三点要加强沟通。孩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圈子,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多倾听他们的声音。
我们无法改变导致压力的生物性的因素,比如我们的基因。我们也无法改变社会的环境因素,比如这段时间的新冠疫情。
然而,面对压力事件来临时,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与行为来应对压力,从而改善焦虑状态。
其实,这个男生是很有幽默感的,幽默得好像我们看到的不像是遗书,更像是好友之间的闲聊。所以,这份一开头就带着点幽默的遗书就惹哭了众人。“啊,别走嘛。我不是来进行答辩的”还来了个笑哭的表情。他又说:“这三年读研期间世界跟闹肚子似的。”
他又是卑微而孤独的,他说,“谢谢你,谢谢你看到了这里。我其实算是个挺内向的人,第一次跟人倾吐了这么多”。他又说他的愿望是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成为全篇的泪点,更让无数悲伤的人们纷纷在微博下评论送别。然而,他却又坠了一句:“野猫也行”,看起来,卑微到极致。
他是个好孩子,很想活得有价值。他这样说道:“如果我身上还有哪个部位能用的,都拿走吧。请把我烧成灰随便埋到哪块地里,好歹能贡献点养分”。遗书的最后,他“希望家人朋友今后顺顺利利,祝愿祖国一直繁荣昌盛”更是让人唏嘘不止。
其实,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能尽早感受到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乐趣,就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不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
重要的是做一件事情过程的体验,结果是自然而然的衍生品。
我们都在追求幸福。可幸福不是追求来的,它只是某种附带现象。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对这种状态的描述是“拥有自得其乐的自我,能够学会确立目标、培养技巧、接收回馈,并懂得如何投入和参与,即使客观情况极为不利,也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可惜,他离这种心流体验就差那么一点,一点点。
他就会体验到,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