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从众:从众的不同动机影响大不同!

作者:璐璐头上有一朵喵
来源:微信公众号:奇迹杂货店(ID:zahuodian019)

从众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的意愿,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可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顺从是指表面上与群体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

接纳则不仅仅表面认同,信念上也和众人一致。

说到从众,人们对它没什么好印象,总觉得从众的人没有思想,随波逐流。很多时候,人们对从众持负面态度。


可是,当现实中有人不从众的时候,却会遭遇非议。例如,当大多数人都在夸赞一个电影好看的时候,少数几个批评电影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就太奇怪了,我们一边反对从众,一边又对脱离群体的人十分厌恶,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者Matthew Wice Shai Davidai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从众是否正面取决于他人感知到个体从众的动机。简单而言,人们根据个体从众的原因来评价从众这个行为。


例如我们知道说谎是不对的,但如果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就会谅解说谎的行为。从众亦是如此,研究者根据从众的动机将从众分成了“自利从众(self-interested Conformity )”和“善意从众(Benevolent Conformity)”。

自利从众:出于自身的压力不得不屈服于群体,例如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获得群体成员的认可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善意从众:为了群体的利益而顺从,例如为了保持群体的和谐,给群体成员支持,不冒犯别人,为群体成员考虑而放弃自己的意见。


和说谎类似,“从众”其实也暗含“欺骗”的意味,因为态度和行为上有不一致,但不同的从众动机会影响人们对从众行为的判断。如果是“自利从众”,人们可能认为他不诚实,没有个性,懦弱;如果是“善意从众”,人们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牺牲,是高尚的行为。


为了验证假设,研究者做了一些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将298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情境中,分别是中性组、自利从众组和善意从众组。


中性组的被试需要回想一个除自己以外的群体中的成员,根据群体的规则调整自己行为的事例。自利组和善意组也需要回想类似的例子,只不过自利组是出于个人目的(例如被团队喜欢)而从众,善意组则是出于善意(例如不冒犯群体其他成员)而顺从群体。


接着被试需要在7点量表中评估从众者的性格:你认为这个成员在群体中的性格是强势的还是弱势的?


接着评估从众者的目的:你认为他的行为是出于自利还是善意的?你认为他的行为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被成员喜欢?你认为他的行为多大程度上关注群体成员的感受?


研究者发现,被试感知到的从众的动机显著影响了他们对个体的性格强弱的判断,被试认为,自利从众组和中性组显著比善意从众组性格更为弱势。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将176名被试分配到自利从众组和善意从众组,增加了对从众者的温暖和能力两个维度的测量,并同时研究被试对从众者真实自我、真实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测评。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认为善意从众者更加温暖,有能力,并且更加真实。


研究者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即使是从众,由于人们感知到的动机不同,也会给予不同的评价,那么如果表现为不从众,结果又会如何呢?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研究中新增了“不从众”的选项,即设计了2(动机:自我vs善意)X2(从众VS不从众)的被试间设计。


被试需要阅读一段材料,一共有四种不同场景:


  • 自利从众:想要融入集体的约翰同意了团体提出的倡议

  • 善意从众:为了集体的福利约翰同意了团体提出的倡议

  • 自利不从众:想表现出自己独立有思考能力的约翰拒绝了团体提出的倡议

  • 善意不从众:为了团体理性决策约翰拒绝了团体提出的倡议: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从众,不从众无论是自利还是善意都表现出更优势的性格,并且程度没有差异;但是在从众情境下,善意从众者的性格更为优势。


不从众者比从众者更有能力,但是更不温暖,并且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从众情境下,善意从众者更有能力,也更温暖。


被大家嫌弃的“从众”行为原来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并因此影响着他人的判断。所以你在群中是怎样的从众呢,你敢于在群体中发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吗?


参考文献:
Wice, Matt & Davidai, Shai. (2020). Benevolent Conformity: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Motives on Judgments of Conform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 014616722096370. 10.1177/0146167220963702. 

作者简介:璐璐头上有一朵喵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奇迹杂货店(ID:zahuodian019),社会心理学真有趣~不超过10分钟获得新知,专注社会|心理学|情感|自我。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