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人格的整合是毕生的功课 | 学霸日记

每一周的打卡日记


都让宝宝有很多新的收获


和学霸一起努力呀


以下内容节选自


一期技能提升训练营学员打卡日记


 

01.走出舒适区才能学会成长 


走出舒适区才能学会成长,咨询师人格的整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整合的过程并不简单。

在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身上的东西,其实是你自己身上所具有的。


我们要大大提高自己对差异性的容忍程度,与来访者建立透明,真情,共情,包容的咨访关系。

——山东 翟利亚 

 02.要把控自己当下的心境 


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要时刻对自己当下的心境有所把控。

你说出口的任何一句话,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也许看似简单,但是背后都会有一个强大的理由支撑着。

我们要沉静下来去探索这个缘由是什么?这种深度的自我分析一旦形成习惯而被带到每一次咨询中,会让咨询师更好的去理解来访者要表达的意思,避免主观臆断。

——天津 李心

 03.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渴望与他人联结 


第一,如何谈论和面对死亡, 死亡及其对生的促进:我们大部分人也许都恐惧正面讨论死亡,更谈不上如何面对。

面对死亡,亚隆先生提及大部分人经常会设立防御机制,甚至包括一些治疗师。可是,死亡,是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宿命,除了神,没有人是可以逃脱的。

也许会有人说,只有老年人才会考虑死亡,可是实际生活中看,每天都在上演死亡事件。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亚隆先生在文中提及死亡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表达。也许所有这些作品的信息都十分简单,但深刻: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以拯救我们。

我想这也许是在告诉我们,对一件事越恐惧,就应该越详尽了解它。当真正了解人在去世的那刻会发生什么,或许能帮助我们反思当下生活。

 


第二,孤独和无意义。我想这是在谈论生命的意义。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渴望与他人联结,我们又认识到自己的孤独。

大家都常会自嘲: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当孤独地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就会尝试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亚隆先生在文中说到,大部分人感到,当有意义的事业具有自我超越性时,比如爱一个人、一个事业时,生命所带有的意义就会更深刻

我想去找到生命意义的所在,或许就是去找到为一份喜爱的工作而感受到的幸福,去体验爱一个人的快乐,在辛苦中感受幸运,这些都能增加对生命意义的感受力。

——一位南京学员

 04.咨询师也需要被疗愈 

咨询师不只是旁观者倾听者,他们也是一段人际关系的参与者,他也要反馈,也要说自己的感受,也要被影响,被疗愈。

——河北 闫佳钰

 05.生命意义没法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死亡的感受是直接的,作者提到:我愿意用一种直接而平常的方式谈论死亡。

从作者的提问我们了解到死亡是伴随有焦虑、恐惧感受的,通过葬礼、噩梦等载体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而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我们难以找到着力点。

我们需要意义,但是世界是无意义的,我们创造意义,又要去否定意义,我们追求意义本身,又被意义概念所困扰,所以生命意义没法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我们通过卷入,尤其是带有自我超越目的卷入,让生命的意义在行动中被我们自身去体悟的。

为什么说是我们必须做的是投身于所有可能的意义之一,或许是说不要错过任何能够带给你体悟生命意义的机会。

如果学心理学能让你体悟生命意义,为什么不投身去做呢?

——湖州 赵晓云

 06.无条件的被爱正是我当时最渴望得到的 


本周基本功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咨询师应当如何通过持续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成长,最终整合自己的人格。

李明在课程中提到了个人成长体验的重要性,所以我也终于下定决心,在本周六去做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心理咨询。

短短50分钟的咨询时间里面发生了很多很有趣的事情,结束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忆和思考整个过程,这样思考过之后再重新看这一周课程的视频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对很多老师讲的重点有了切实的体验,而课程对于我来说就不仅仅是课程本身了,那些理念开始和自身的思想融合起来。

去做咨询之前是很忐忑的,和工作室的助理沟通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怎么样来选咨询师,因为读了亚隆的书,非常认同其中咨询师是帮助来访者移除自身障碍、找到内在动力的观点,所以最终选了动力学取向的一位咨询师。

另外就是看照片觉得她很亲切,冥冥之中有一种信任的感觉吧。普通的进入到咨询室,普通的和助理打招呼、填表,但真的和咨询师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听她用轻柔的声音问我:“你到这里来,是抱有什么样的希望呢?”我整个人就直接泪流满面。

当时的我非常震惊,因为也说不出来有什么情绪,并没有感到痛苦或者悲伤,为什么突然间就哭了呢?而我和我的咨询师,仅仅交换了彼此的姓名,几乎还算是陌生人,我为什么就会立刻卸下日常伪装,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她的面前呢?

回家之后重新再看课程视频的时候就突然意识到,当时我面对的根本不是这个咨询师,我面对的是我想象中的咨询师,就是李明老师说的,看似是2个人在说话,其实是4个人。

我当时面对的那个人是天下最温柔最包容的人,是无论我怎样都会爱我的人,而无条件的被爱正是我当时最渴望得到的,所以情绪就在无知无觉中被放大了。

在谈话的过程中,咨询师讲了一些我未来要面对的事情,她说我们可能需要回到那些让你产生痛苦的那些事件,去观察和感受当时到底发生了些什么,然后再对它做一些处理,整个过程可能是不好受的,可能是很苦的。

我当时点头,对她说,我不觉得痛苦是一件坏事。但内心其实产生了一种厌烦的情绪,没有表达出来。当时我以为自己的厌烦是因为我已经跟她说过我在学习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所以她应该明白她说的这些其实我都懂。

但在我仔细回想整件事情的时候,我发现“苦”这个字是我的一个情绪开关,我好像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是不是能吃苦的评价。

我现在在做的工作需要全年频繁出差,时间长了身体不太能吃得消,但我一直都很抗拒换工作,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年了。有一次实在坚持不住了跟妈妈抱怨,说的居然是:“我都干了四年了,如果现在放弃,大家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吃不了苦的人吧?”

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升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居然是要证明自己是个能吃苦的人?而这种观念的来源又在哪里呢?目前还没有想法,下次做咨询的时候准备去和咨询师讨论一下这件事。

做完咨询真的很累很累,虽然只有50分钟,但回家之后直接倒头睡了3个小时。探寻自我真是一个体力活儿。

另外,我还就着这次咨询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

去做咨询之前我告诉了家人和几个比较好的朋友自己要去做心理咨询,结果大家的第一反应几户都是问“你怎么了?”,并且带着一种看病人的怜悯神情

在我告诉他们我没有生病,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惑,需要找人帮助解决的时候,他们又都换上了“有钱烧的”一样的表情。

其实我们平时很多人就算没有生病也会定期去做一做按摩,或者吃一些保健品来保持身体健康,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抱有同样的重视呢?为什么一定要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才想到去做心理咨询呢?

遇到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有的人选择自己抗下去,有的人选择找身边的人或者自己尊敬的人去商量,那么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又有何不可呢?

不如说,这反而是更安全稳妥的做法,可以避免自己走进死胡同,可以避免被身边的人用好心伤害,还可以持续不断的深入和提升自我认知,构建一个更加稳定的人格。看来,对于大众的心理学普及教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呢…

 ——一位北京学员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