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之所以出现“容貌焦虑”,是因为大脑里的认知——我不够好,比如说“如果我不够瘦,不够白,不够好看,别人就不喜欢我了。”
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成长,过度的焦虑会让我们痛苦。
容貌焦虑,只是我们生活中各种焦虑的一个缩影。那么怎样才能放下对容貌的执念,消除焦虑感,提高对自我的接纳度?
本期“心理周报播客”,我们邀请了2位老师,一起聊聊【容貌焦虑】这个话题。
(文稿经过编辑,音频可在文末扫码领取)
我们是怎样将焦虑装满的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分为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
实体自恋,指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比如说“我很不错”,这并不会因外在条件变化而受损。
虚体自恋,一般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比如说外表、金钱。它的本质是无法悦纳 “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内在价值不足,自我评价体系单一时,就容易“容貌焦虑”。
卢美妏:
在整个华人文化底下成长的过程里面,很多时候我们是对自己不是很自信的。
有时候伴随着一些低自尊,对自己的一些怀疑。因为从小我们都是被批判长大的,大人总觉得挨批判,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好。
可是有时候,在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爱自己的时候,就学会了这些批判、这些责怪,这些比较的声音,这就会让我们自己也对自己进行批判跟比较了。
但当你的标准是一直要符合外在的时候,永远都是“不够好”的。
建立在别人身上的自信从来都是空中楼阁,我们不用去等别人给我们自信,我们建立在别人身上的评价,从来都是虚的。
我开始学习心理学后我才明白“给自己自信“的关键,从来都不是秤上面的数字,也不是别人看我的眼光,我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也没有办法符合这个社会对美的无限追求。
外在焦虑随时都存在,但我们不需要和世界痛苦对抗,要做的是身处文化的焦虑之下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用自我追问剥离思维限制
社会心理学家George Herbert Mead在“镜像自我理论”中提到,人们会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使用这些话语来形成对自己的判断,而我们焦虑的开始大概是因为身边人的反馈。
周丽瑗:
审视某个想法本身合理不合理,就有一点像最后达到心智化的那个过程。
你要去找到真的那个自己,把它给剥离出来,要不断地做自我追问。
有的时候真的会有固化思维在这里,把自己的可能性都限制住了。
那么你换一个角度,去做自我追问——如果离了婚我会有怎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癌症了我会怎么生活?假如没有抑郁症我会怎么生活?
有很多你可以去问自己,从小的身边的环境到整个大的环境,都可以去质疑。
我是情绪取向的,如果是在治疗里,比如说感受到有一个想法会带来痛苦,那我们就聚焦那个痛苦,去感受那个痛苦。
它是怎样的,比如大小形状颜色质块,看看有没有可能把它拿出来或者怎样,将它具体化。
有一个方法也比较禅意:你就拿一个大一点儿的树叶子,上面写着一个烦恼,然后把它放在水里让它飘走。
你就看着它越飘越远,看着那个想法慢慢离你而去。这有一点像剥离的过程。
卢美妏:
当我们被这些框架限制的时候,反而会用这些框架再去要求别人。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是外在的声音,我们自己内在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我常说要“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可能台下会没有观众。
那就回到更核心的问题,我们追求所谓更好看的容貌、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更符合社会期待生个二胎三胎,核心是什么?
焦虑的核心可能是我们害怕不被爱,害怕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那些担心是在于我们存在的焦虑。
我要把这些事情做好,才值得被爱。我要能够不出错、不失败,才能符合别人的期待,把这个事情做到符合别人的要求,这样就安全了。
你的感觉就是信号
尊重自己的感觉,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你就是可以选择离开的,很多时候感觉是挺重要的。
当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是出于自己的本心,那么这个人就很少感受到压力,即使有压力,也会变成他前进的动力。
相反,如果这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别人怎么看”,那么他是无法在做事情时感受到快乐的,自然更容易烦躁不安。
周丽瑗:
这种外在的声音,它有点像温水煮青蛙,你不知道你自己在那种负面的环境和能量里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心理治疗里面,我们特别讲究“感觉”,真的需要感受到,你此刻其实是有一点点愤怒,有一点点羞耻。那一点点感觉对你来说就是信号。
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我现在此刻“舒不舒服”,那就是一个最好的标准,那才代表你的那个自己是“存在”着的,听那个自己的声音,尊重你的感觉。
如果你是家长,也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感觉,因为那是他将来活出自己的关键。
卢美妏:
我们永远有权利离开任何一段关系或任何一段让自己不舒服的情境。
当然有一些情况下,例如说家人或者是职场,并不是可以那么轻易说走就走。
但是我们绝对有权利决定说他讲了哪些话,我们要往心里去,他讲了哪些话,我们要留意这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性接收。
写在最后
我们怎么追,也追不上不断变化的“审美标准”。
把过多的价值与“颜值”做了捆绑,“自己”可能也被忘记了。
遵循自己的感觉,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标准”其实就和自己无关了。
大家好,这里是“心理周报”电台,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进行思想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以心理学的第三视角,拆解社会生活话题,用独特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创作属于生活的BGM。
——【心理周报播客Vol.17】听专业心理解读,满足你的好奇心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