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苦,怎样才能不白受?

文:八段锦
来源:心理八八(ID:bdjxlbb)

培养安全依恋需要父母的热情、稳定和心理健康,那么,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能不能培养安全依恋的孩子呢?

-01-

“妈妈酗酒、爸爸躁郁症,但我没有疯”


丽的妈妈酗酒,爸爸有躁郁症,她从来无法确定每天家中会是什么状态,也许妈妈会暴跳如雷,爸爸会拒绝服药,一会忧郁、一会躁狂。

 

但是,丽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长大以后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擅长处理精神病患者和其他医生不善于处理的复杂问题。

 

而且,她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你根本不能想象她曾经有过那样的童年。在任何情况下,她都能保持平静。

 

是什么让丽支撑下来的呢?除了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之外,有两个人对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是丽的姐姐。在一片混乱的时候,丽的姐姐会带领兄弟姐妹们偷偷躲进阁楼里,然后借着手电光给他们读书里的故事。

 

他们一边听着楼下各种狂暴的声音,一边在假想,这是飓风袭来的时候在外面露宿,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很难过了。

 

另外,丽还有个温柔的姨妈,总是会站在丽这一边,并让她明白,疯了的并不是她。

 

无论发生了什么,丽都坚信,她在姨妈和大姐的心里这种被人放在心里的感觉,是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来源。

 

原生家庭最主要的功能,是培养我们的安全依恋和自信。如果有当然很幸运,如果没有,天也不会塌下来。

 

在我们未成年之前,也许只能从父母或者其它长辈处获得支持,但是,我们成年以后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

 

有人说我已经被伤害了,不可能再结婚、生子。

 

实际上,正因为我们受过伤害,才更需要支持,不要因为害怕伤害,就主动断绝和他人紧密联系的机会。

 

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理解那些对于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才会在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努力去避免。

 

我们是在关系中成长的,错误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

 

亲手创造一个你未曾得到过的原生家庭,不但可以让孩子获得幸福,也可以疗愈我们自己的伤痛。

 

-02-

“为母则强,为子则弱”

 

上小学之前,我家住在一个有着长长走道的筒子楼里。走道里的灯年久失修,几乎一个都不亮了。

 

那时我胆子很小,天黑以后必须要经过黑走道成了我最大的恐惧。很多年以后,我们早搬走了,可我经常做噩梦,梦见那条长长的黑走廊。

 

这个梦在我做了妈妈之后突然神奇地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我很困惑,难道因为有了需要保护的小宝宝,所以感觉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害怕了吗?

 

后来学心理之后,我想明白了。

 

我梦见那么多次黑走廊,但从来都没出现过一个人。我渴望能有一户人家开门,走出人来,让室内的灯光照亮走廊;我盼着出来人,可也担心出来的是个大恶人,所以一路走过去都是担惊受怕的。

 

其实不是“黑”可怕,而是“关系”让我害怕:怕没人陪伴的孤独,怕有人伤害的危险

我很玻璃心,大概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父母当时的工作、家务事都很多,满足不了我的需求,这才是“黑走廊”梦境的深层原因。

 

当我有了孩子,他依赖我而存在,无时不刻不需要我的关注;我也很自然想要把满满的爱都给他,这种彼此都很投入的爱让人心里很满足。

 

大自然的设计很奇妙,和动物相比,强大的人类刚出生的时候反而显得特别无能。

 

婴儿几乎什么都不会做,想要存活下来就需要父母提供足够的支持;同时,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让父母和孩子建立比动物更深层的关系。

 

这种依恋,是任何一种关系都无法比拟的。

 

难怪有人说孩子是来治愈父母的,通过和孩子的互动,可以重回童年,弥补过去的不足。

 

我们以为这是在努力为孩子建立安全依恋,是一种责任,而实际上,这是个双向的过程。

 

我们在亲子关系中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的、更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方式可能和我们自己幼年学到的完全不一样。

 

同时,父母的角色,也能让我们承担起责任,只有能承担责任的人,才能真正从童年的伤害中走出来。

 

小时候,我和父亲争吵从来没赢过,他非常善于讲道理,几乎每次都是以我躲起来痛哭而告终。

 

直到成年后的一天,父亲被我惹急了,他说,“你为什么每次都要赢呢?就不能让我正确一次吗?”

 

怎么会这样,我当时还很气愤地觉得他又在用老一套打击我,为什么反而是他有挫败的感觉?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老爸真的老了,他竟然变相承认自己错了,像个孩子一样要求任性的权利。

 

是不是这些年我太沉浸于“受害者”的委屈中,没有发现父女之间的形势早已逆转了呢?

 

我们给自己定位的角色,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也许,我们习惯了高估父母的影响,而低估孩子的影响。

 

当我们认定自己是“母亲”(父亲)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承担责任;当我们认定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就更希望父母能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想在家庭传承中做那个斩断消极轮回的人,就要去完成一个成年人的角色。

 

-03-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很多人的烦恼,是因为没有获得太多爱的滋养,所以也很难付出爱。

 

明明自己还是满身伤痕,又太想做个足够好的妈妈,让孩子免于风险,养育过程纯粹变成了负担,毫无快乐可言。

 

好朋友的儿子小时候很缠人,总是不停地叫“妈妈”、“妈妈”,朋友难免会心烦。

 

有一次,她让儿子闭嘴一分钟。儿子听话地闭上了嘴。

 

可是过了10秒钟,儿子又甜甜地叫了一声“妈妈”,朋友的心一下就融化了。她说,好险,感觉像在悬崖边被救了过来。

 

如果你觉得不会爱,不知道该怎么做好父母,那就向孩子学习吧

 

比起你的父母,孩子才更有可能无条件地爱你。因为他们是带着和你天然的联结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还未被伤害过,带着满满的能量,只要跟从孩子的呼唤,让你自然的天性流露出来就好了。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给我们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哈洛用恒河猴做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触摸、运动和玩耍”,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多看重自然的依恋、温暖和快乐,经常和孩子保持触摸、运动和玩耍,你的孩子就会很健康。

 

-04-

“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在原生家庭不快乐的人,一旦成为父母就会想,我绝不要像我的妈妈(爸爸)那样!可现实经常会打脸。

 

如果父母习惯于对我们用嘲讽、冷淡甚至羞辱的口吻说话,我们也很有可能那样对孩子说话;

 

如果父母总是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完美主义,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

 

我们会很自然地把父母厌弃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恨铁不成钢。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愤怒和羞耻感还没有化解,不能接受现实,总想要扳回这一局。

 

我们都害怕重蹈覆辙,但是都会不可避免地像我们的父母——除非我们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更好的方式。

 

我是在生完孩子之后决定学心理的,因为我发现,对于如何养育一个孩子我一无所知;而且,最初的慌乱让我心情很压抑,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

 

不断学习的好处就在于,我理解了父母,也搞清楚了我所有“毛病”背后的情绪和需要,越来越能接受自己。

 

不再苛求自己,也就不会再去苛求孩子。

 

我还学会了用另一个视角来观察和反思自己。

 

当我对小男人冒出刻薄的话语时,我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惊觉,知道那是不对的;只要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我就会向他道歉。

 

也许这会让我显得不够有母上的威严,但至少,我的孩子不需要为父母的道歉苦苦等一辈子。

 

而且,我会学习更好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少这么做。

 

我在小男人面前也不会太刻意维持一个好妈妈形象,我会着急、大哭、低落,我告诉他这与他无关,事后我会专门向他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能够理解我的情绪,也接受他可以自由地表达情绪。

 

事实证明,孩子能够接受和原谅一个知错就改、有情绪的真实妈妈,我们都不需要太完美。而且,随着成长的过程,他越来越强大,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我。

 

要相信孩子一定会比我们更好,因为我们也会比父母有所进步。

 

前几天我和小男人聊天,尽管彼此都被逼疯过n次,但是他却说,

 

“妈妈,你很温暖。”

 

我还是那个满身毛病的妈妈,但他能感受到我的内心是开放的,相信我一直在争取变得更好,所以,他愿意原谅我的错误。

 

在爱中受到的伤害,可以在更好的爱中疗愈。

 

我们都能学会爱孩子,因为他们可以教会我们如何爱、如何被爱。经历过痛苦的人,学会创建更好的依恋,你的苦才没有白受。

 

我也想对小男人说一句话:

 

“谢谢你,肯做我的孩子。”

 

最后

 

今天就“怎样做孩子温暖的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有五个建议:

一、如果和父母暂时无法和解,就不要过度纠缠,建立新的依恋,像个成人一样承担责任;

二、把孩子当做老师,学会自然去爱和被爱;

三、察觉和理解你在童年学到的糟糕模式,学习新的模式。

四、不要想做个“完美妈妈”,接受自己,真实是解决一切的良药。

五,做错要道歉,知错就要改。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