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中,提出了2种大脑工作方式:
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理解这2种大脑运作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困扰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帮助自己改变。
“自上而下的加工”,可以理解为大脑活动的内容,不是来自当下、现实的信息,而是来自大脑内部:记忆和预期。
记忆来自过去,预期指向未来。
记忆包括过去经历存储在大脑中的所有想法、感受、情绪等。
举例,有的人很害怕冲突。如果问他/她发生了冲突,又会怎样,会出现什么无法承受和应付的情形,可能会说没有,真发生冲突也能应付。
这意味着对冲突的害怕,与现实情形不相符,提示对冲突的过分害怕,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主导:
对冲突的害怕,不是来自大脑根据现实环境加工信息,评估为安全、可应付(这是后面会介绍的“自下而上的加工”),反而评估为无法应付,产生害怕,源自大脑在加工记忆中的类似冲突经验,感到无法应付,产生害怕。
这可能源自小时候,经常经历父母冲突,吵架、打架,自己很害怕又无力做什么改变;
也可能源自经历过多次校园霸凌,同样感到害怕又无力改变什么,或是经历过一次严重校园霸凌,也可能形成对害怕冲突的创伤性记忆。
……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据过去经验作出反应,从而对“现在”的冲突情形,得出的也是无力应付的害怕反应。
在各种心理困扰中,当“自上而下的加工”依据经验作出反应,这些经验过去对我们很有帮助,但时过境迁还用同样的方式,导致弊大于利,造成问题。
就像前面举例的害怕冲突,小时候的自己,面对父母冲突,如果试图制止父母冲突,不仅没用,可能自己也会被打,害怕让自己不做什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可如果成年后,有能力主动面对冲突,面对任何冲突都回避,可能让自己利益受损。
“自上而下的加工”另一种主要来源:预期,是对未来的思考计划。
心理困扰中,“自上而下的加工”主要体现为焦虑。
当焦虑强烈时,会将大脑加工模式,切换为“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主导。
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等,不论是担心身体得病、担心没关门、手不干净等,还是考试焦虑、害怕人多场合等,都不是当下已经发生某种糟糕结果,或者较大可能出现自己无法应付的情形。
焦虑强度与现实情形不相符、不必要,但控制不住的焦虑、思考。因为大脑进入到“自上而下的加工”,无法根据当下现实情形做出合理反应,产生过度焦虑。
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明明身处当下,为什么这时候大脑会采取“自上而下的加工”为主?
这与我们大脑的进化有关。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动物依据本能反应。动物的本能反应,情绪具有指挥作用。比如感到害怕,立刻逃跑,不会去思考这是不是危险情形。
如果存在一只喜欢思考的兔子,感到害怕时会思考:我需不需要害怕;是不是真的老虎;……等它发现真的是老虎,想跑都来不及,只能被吃掉。(有兴趣可以看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作为人类,我们大脑虽然发展出理智功能,很多时候理智占主导,也能调节情绪,但我们的大脑仍保留着动物的本能机制。当情绪足够强烈时,能够重新占据主导。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情绪强烈时,很难控制自己冷静,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失控言行。
情感和理智冲突,我们通常无法用理智说服自己。
如果把晚期智人作为人类祖先,大脑的理智功能,在人类进化史上,约5万前才出现。可情绪功能,在人类进化史中,已经存在几百万年。如果把前人类的动物进化也加上,大脑的情绪功能历史更加悠久。
大脑的情绪功能是真正的“大佬”,只是平时任由理智功能管辖。真要干架,情绪功能分分钟打趴下理智功能。
这里说的情绪指强烈情绪。前面举例害怕冲突,源自对过去冲突的害怕,是因为反复发生,或是一次创伤经历,积累了大量害怕又无力应付的情绪。
这种大量情绪,才足以形成对大脑加工的指挥作用,将大脑的加工模式,切换为“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主导。(情绪强度小,理智能够控制情绪,不至于切换大脑加工模式。)
了解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加工素材源自过去(记忆)和未来(预期),“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加工“现在”的感知觉信息:视觉、听觉、身体感觉等。
“自下而上的加工”,素材是当下的、现实的信息,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反应。主要表现为符合自己心意、主动愿意表现的言行。
通俗说法“活在当下”,即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体现。
“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实际上是同时工作。通常情况,“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当于台前工作;“自上而下的加工”,属于幕后工作。
心理困扰情形,让自己难受,想改变又难以改变,往往提示“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协调性失衡。
不论是记忆(过去),还是预期(未来),强烈情绪引导大脑的加工模式,强制性切换为“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主导,陷入过去(记忆)或未来(预期),难以运行“自下而上的加工”,难以按照自己心意行事。
各种心理疗法调整的方向,通常包括恢复两种加工方式的平衡,大致分为两方面:
减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
从不同方面作为改变切入点,就像阴阳此消彼长,殊途同归。
1. 减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打破两种加工模式协调性的罪魁祸首,是强烈情绪。减少“自上而下的加工”,便要降低强烈情绪。
(1)直接释放情绪
有的心理疗法,会引导来访者表达、宣泄情绪。像行为疗法中,会使用宣泄器材。
童年积累的负面情绪,通常难以直接宣泄,往往需要安全、信任咨访关系,咨询师的共情,促进来访者可以表达情绪,释放情绪。
催眠、意象重构、空椅子等技术,常被用于释放情绪。
(2)改变想法调节情绪
想法会影响情绪。比如你被人从背后撞了,一开始可能很生气,转头发现对方是盲人,可能怒气全消,心生同情。
事情是同样的事情,从生气到同情,情绪的变化,来源看法不同:一开始可能觉得对方冒犯你,生气回应捍卫自己;知道对方是盲人,并非故意。
记忆中的情绪,可能伴随不合理、片面看法。比如遇到有人不喜欢自己,就心情低落,觉得自己差劲。实际上,可能是对方无理取闹、自私,不被喜欢不是自己不好。
这类情形,能够改变想法时,由此产生的情绪也能改变。
(3)消耗身体能量调节情绪
情绪是一种生理能量,作用身体降低生理能量的方式,也能降低情绪。运动对心理健康有改善作用,降低情绪能量是功效之一。
舞动疗法、体感疗法等身体疗法,也是释放积累的体内负面情绪能量,促进降低情绪。
2.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
正念、聚焦疗法等,训练自我觉察,回归当下,作用之一便是在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
认知行为疗法的箭头向下提问、行为实验、记录表等技术,都是在帮助来访者回到现实层面应对,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
运动增加身体感觉信息,加强“自下而上的加工”。从这可以看到,运动能够“双管齐下”,从2种大脑加工模式作用,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DBT创伤治疗运用强烈感官刺激,帮助来访者从解离反应中拉回现实。比如手握冰块(强冷身体感觉)、氨气(强烈嗅觉)、吃芥末、莲子心(强烈味觉)等,利用强烈感觉刺激,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回到现实层面。
理解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以及从大脑的两种加工方式,如何减轻心理困扰,自我改善的方式,可以持续运动和正念。
运动不需要去健身房或跑步机,毕竟这里推荐运动目的,是促进减轻心理困扰,而不是锻炼马甲线。
爬山、游泳、球类运动优先推荐。这些运动调动全身活动,身体感觉信息的增加,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
慢走也可以,但不要听歌、看手机。慢走时,留意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以及身体感受,注意当下,增加感官信息,提高自下而上的加工。
正念、瑜伽、冥想这类,可以选择自己更喜欢的方式。获取正念练习,可以留言。
有些人希望看书学习改善方式,推荐调节情绪类书籍。《辩证行为疗法》《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推荐,都是讲调节情绪方法的工具书。
如果持续运用自我改善的方式,心理困扰仍较强烈,专业心理咨询也可以考虑。
最后,澄清一点:虽然心理困扰中,存在2种大脑加工模式失衡,“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主导,并不是说这种加工模式是心理困扰的病因。
“自上而下的加工”本身,对我们极其重要。我们能够学习,离不开这种大脑加工模式,帮助我们可以利用过去经验。
心理困扰的改善,只是恢复2种大脑加工方式的平衡,并非完全抑制“自上而下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