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的男女之间,还有可能发展为朋友吗?

文:时差少女S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分手后的男女之间,还有纯友谊吗?| 研究发现,只有这一种分手可能发展为朋友



前天的文章里,大叔跟大家科普了 “为什么想起前任会心痛” 这个问题。少女在置顶留言里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和前任最理想的关系是什么? 


结果发现,大家的感受不尽相同: 


有人和平分手,觉得前任对自己就像是素未谋面的朋友;
有人觉得和前任最好的关系是 “最熟悉的陌生人”,分手后一定会断绝联系,不留任何机会。

之所以问大家这个问题,是因为少女朋友的一个故事: 


她和前男友青梅竹马,分手后依然保持着 “发小” 间的友谊,一起打游戏,偶尔还会一起吃饭看电影。 


直到女孩谈了新男友,他非常不理解这份友谊,强迫他们断联。朋友很苦恼,既舍不得男友,也不忍心和多年的好友断绝联系,于是来向少女求助。 


因此,今天的文章,少女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和前任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

 01 

分手后,和前任有这三种相处方式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一些生活中的观察,少女发现,分手后的状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分后陌路党:删除一切联系方式,彼此江湖不再见,老死不相往来


秉持这种信念的人,在一段关系的结束时,总伴随着拉黑、删好友。在他们看来,分手就应该删光彼此的联系方式,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选择这种方式的人,可能是由于前任是渣男/女,或是在感情中受到太多伤害,想通过断交和这段痛苦的感情划清界限。 


这其实是有作用的。一项研究发现,和前任在社交媒体上彻底 “断联” 对情绪缓解有很大的帮助。这有助于恢复正常生活,让我们 move on。[1] 


解除好友听起来虽然有些“残酷”,但是确实能够缓解分手带来的伤痛。 


与此同时,必须承认的是,除了这类比较极端的情况外,分手后能和前任保持友好关系的情况是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和前任保持友谊呢? 


研究发现,能够在分手后成为朋友的人,大多存在资源的交换,换言之,还对彼此“有需求”[2] 


 这种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前任是个值得交的朋友。比如,对方是个好的倾听者;对方能够支持自己的目标,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有相似的性格,或觉得对方很有趣。 


前任具有性吸引力,或是希望将来可以复合。

 

从后面这个角度出发,不排除一部分人会打着分手后友谊的旗号搞暧昧,与前任仍保持互惠关系,也就是第二类人:分后暧昧党。 


2. 分后暧昧党:保持暧昧关系期待复合,或只暧昧不复合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 


a. 趋避型:


大部分人的暧昧是落在这个类别。或许是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多一些,所以其中一个人抱着复合的信念,另一个人或许只是把对方当作“备胎”,陷入“打太极”的恶性循环。但有时候,难免还会按照对伴侣的期待去要求对方,最终可能会受到更深的伤害。

b. 双趋型:


两个人还彼此相爱,想要复合,但因为客观条件无法在一起,那么需要两个人一起规划未来。如果能在未来几年内克服客观条件限制,有望复合,可以考虑先暂时自我发展,充实自己,同时关心和爱着对方。 

3. 分后朋友党:分手后,依然能和前任做好朋友


最后一类,回答开头的问题,分手后,和前任之间是可以存在友谊的。 这一类人和 “分后暧昧党” 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彼此的需求更接近之前提到的前一种: 


前任是个值得交的朋友。比如,对方是个好的倾听者;对方能够支持自己的目标,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有相似的性格,或觉得对方很有趣。

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要如何区分这份友谊是暧昧的幌子,还是真正的分手后友谊呢? 因此,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是真正的分手后友谊 


 02 

什么是真正的分手后友谊?


第一个特点,是边界。 分手后友谊的本质,是距离感和边界感(boundary)的建立。 关系本质是由边界决定的。 边界决定了关系之间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http://www.jmrlcswc.com/2015/09/personal-boundaries-relationship-levels_34.html 


很多研究都显示,分手后友谊成立的前提,就是它不会阻碍这段友谊中的双方发展未来的浪漫关系和亲密关系。即能够建立好清晰的边界,保持自己的原则。 


边界意识强的人,能够做到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的边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缺乏边界意识的人,时而跟前任亲密无间,甚至试图复合,时而拒人千里之外,伤害自己,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的现任。 


第二个特点,是共识。 


社会心理学家 Dr. Petra Boynton 做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分手后友谊的形成,需要双方都认同这段关系对彼此不再合适,并且关于未来友谊的形式,能够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只有其中一方想达成分手后友谊是不可能的。 


研究者们发现,只有一种分手方式,在恋情结束后有可能发展为朋友关系 


心理学家 Baxter 把这种分手策略叫做当面摊牌(Relationship Talk),即双方面对面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后再选择分手,虽然在当时可能会感到受伤,但却是一种坦诚地、尊重彼此的方式。 


因此,这份友谊首先需要建立在双方对这段关系的新共识上。在这个基础上,具有 “友情价值” 的关系才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分手后友谊。

 03 

如果现任介意,分手后友谊还需要继续吗?

到这里,我们已经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分手后友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现任介意时,我们就能堂而皇之地以 “真正的友谊” 为借口,放任它伤害下一段感情。 


始终记得,无论什么情况下,分手后友谊都应当以不伤害与现任的关系为前提来开展 


少女想,这也是朋友苦恼的原因。 


那么,当现任介意时,应该要怎么做? 


首先,朋友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约束自我。不仅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保持清晰的界限感,也要和前任达成共识,了解他的界限,并且让他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 


其次,是在充分尊重现任感受的基础上,和他进行沟通,尽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她提到一起打游戏,偶尔一起吃饭看电影,是否也可以考虑让男朋友完全知情,或者邀请男友也加入? 


最后,少女想跟朋友说: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独自为此纠结苦恼,而是应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们。好的友情,是会以朋友的幸福为重的;而随着你和现任感情加深,他了解你这个人后,说不定也会理解这份友谊。 


写在最后 

大叔说,戒掉前任时,大脑真的会疼。 


少女想说的是,有些分手,想起对方时是可以充满温柔和祝福的。 


《山茶文具店》里,有位先生即将去医院动手术,恰好得知他的青梅竹马结婚的消息,想要写封信送去祝福。并非想要越界什么的,只是当面临死亡,意识到心里还惦记着一位她。 


他拜托店主写一封“普通的信”,随便写些什么都好。特意请女店主代笔,也是考虑到女性的笔迹不会引起她丈夫的任何疑虑。 


“我只想告诉她,我还活着。 我的青梅竹马。虽然我们曾经私订终身,但最后并没有走上红毯。后来,我娶了其他女人、生了孩子;听说她最近也找到了另一半,在北国的城市过着幸福的生活。事到如今,我并不打算吹皱一池春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见面,只是想告诉她,我身体很健康。 虽然我说随便写什么都没有关系,听起来有点像是自暴自弃,但真的只要写一些平淡无奇的内容就好。她很喜欢信……但是,如果现在我自己写信给她,会觉得有点对不起我太太。”

真是温柔又体贴,还能保持清晰的界限感的一位先生啊。 


诚然,分手时,我们可以选择和对方 “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不幸遇上对方是渣男/女,甚至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恨不得从来没遇见过对方。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因为不合适而分开,但对方身上依然存在我们欣赏的闪光点。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是基于对彼此的需要。分手后选择继续做朋友的人,大概是无法接受,失去一个爱人的同时还必须失去一个朋友。 


那些对方付出过的真心和善意换了一种方式被保留,浪漫关系不再,但理解、支持和关系以友谊的方式依然存续着 


最后,关于前任和分手:既不是非要做朋友,也不是要赶尽杀绝不相往来。而是在心里真正放下后,做朋友也可以,但是保持一种淡如水的状态,给你发一句“生日快乐”,就只是祝你生日快乐而已。 


如果决定要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分手即永别也不失为一种快意恩仇。 


无论是哪种分手,都不仅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无论是哪种选择,只要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准备,就大胆去做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References /少女用到的文献资料:
[1] Pinter, A. T., Jiang, J. A., Gach, K. Z., Sidwell, M. M., Dykes, J. E., & Brubaker, J. R. (2019). ” Am I Never Going to Be Free of All This Crap?” Upsetting Encounters with Algorithmically Curated Content About Ex-Partners. 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3(CSCW), 1-23.
[2] Mogilski, J. K., & Welling, L. L. (2017). Staying friends with an ex: Sex and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motivations for post-relationship friendship.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5, 114-119.

作者简介:时差少女S,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