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是一所乡镇初中的老师,结婚10年,工作13年,聊天的时候,她一直在抱怨婆婆的差强人意,抱怨丈夫的不够体贴。其实从几年前大女儿出生开始到二女儿上了幼儿园,婆婆帮助她带大了两个孩子,而她从没有想到去感恩婆婆,改变自己的沟通模式。
在单位也是,她和同事的关系不好,教学水平稳定偏下,不断重复,进而自我懈怠,没有任何形式的提升与改变,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规划。
她感觉不到快乐,也不想改变。可以说,她陷入了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概念:“内卷化效应”之中。
01
阐述定义
“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稳定,不断重复,进而自我懈怠,无渐进式的增长,无突变式的发展,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没有任何准备,完全缺乏应变能力的一种模式。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02
背景来源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前往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进行田野考察。
格尔茨深入到当地居民的农耕生活中,潜心研究族群文化状态,发现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形态,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也同样保持着千百年前的状态,换句话说,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中。
回到美国后,格尔茨将他的考察结果写成报告,并把这种现象取名为“内卷化”。
“内卷化效应”的根源是缺乏革新的动力。因为爪哇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即使采用千百年前的生产方式依然产出惊人,所以,当地人完全没有欲望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内卷化”也无处不在。
03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就形象地为这种“内卷化”现象做了清晰的注解。
案例二:2009年6月1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纽约破产法院递交破产申请——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汽车制造业巨头因未能灵活地应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变,不得不宣布破产重组。
1908年,马车制造商威廉·杜兰特创立了通用汽车公司。最初,通用汽车旗下只有别克一个品牌,而后在几年内收购了凯迪拉克等20多个品牌。1929年,通用汽车收购了德国欧宝品牌。到1931年,通用汽车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
然而,当时汽车行业的巨大时代红利和龙头地位所带来的骄傲,最终却断送了通用汽车的大好前程。
在汽车工业的巅峰时代,通用汽车内部从上到下都弥漫着陈腐的官僚气息,在民用小轿车需求量暴增的时代依然高度依赖大型车这一传统车型,一味满足于吃老本,而疏于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结果,1973年石油危机过后,日本车凭借小型和低能耗加强了出口攻势,导致以通用为首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了巨额亏损。到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终于给了通用汽车致命的一击,公司的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申请破产。
案例三:学校旁边有一家颇受孩子与家长信赖喜欢的炸鸡店,每天中午孩子放学的时间,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买一份回家,本来大家都在安静的排队,有序的购买、离开,店主与服务业也有序的飞快的工作着。
忽然一位孩子的奶奶从旁边直接走到柜台边,在别人的目光注视下说:“我的孙子太饿,我回家也有事情,我得先要一份!”
她这样一来,有几个本来就眼巴巴的孩子也开始嚷嚷,还有几个确实赶时间排在后面的家长也纷纷站到她的后面,于是中间的家长先一步围在了柜台前面。
就这样,有的孩子被挤到,有的家长被踩脚,有的不得不放弃购买,气愤自己白排队那么长时间,好好的秩序被打乱,变得乱哄哄的。所有人都感觉,好像今天炸鸡的味道都变得不好了。
很明显在某些特殊的局面当中,尽管每一个局内人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是这些人越是努力,造成的无谓损耗越大,大家的整体利益却没有得到提升。
04
相关科普
我们的周围总有着这样的人:他们以无所谓的态度应付着工作,对于自己身上的潜力无动于衷,永远满足于现状,宁愿始终待在原地也不肯花点心思向上攀登,就这样一辈子碌碌无为、敷衍了事,过—天算一天。
在现代社会的丛林里,他们和爪哇岛上的居民没有两样——沉醉在当下的舒适生活中不思进取,日复一日地过着“内卷化”的生活。直到某一天,遭到来自大海另一边的工业文明的无情碾压。
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非常有积极性,不断投入更多的劳动,希望有更多的收获。虽然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传统农业的模式,结果就是土地带来的庄家产量增长,远远不及劳动量的增加。
每年的高考季,每个高三学生都刻苦学习、拼命刷题,牺牲了素质教育和娱乐的时间,甚至废寝忘食。但名校只有那么几所,即使考生们再怎么刻苦,能考上名校的学生数量还是不变的。
在同一个行业里,所有员工都努力加班,但整个消费市场就那么大。尽管每个人都累到脱发,员工们也不会变得更加成功。
05
个人见解
既然内卷化现象这么糟糕,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让自己陷入到内卷化呢?
一、避免“内卷化效应”,有一种的方法就是不要原地打转,而要让自己跑起来。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当太阳刚刚升起,羚羊就开始成群结队地跑过平缓的山冈,找到水源。而在羚羊的不远处,狼群也在奔跑——它们不停地奔跑是为了猎食羚羊。
当狼群开始奔跑的时候,狮子也开始了奔跑——它必须赶在狼群之前找到食物,否则,今天可能又是一个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是每天发生在大草原上的一幕,每天都在上演的生存竞赛——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在引导这一切,动物们不知疲倦地奔跑完全是出于内心的驱使——要么生存,要么死亡。也正是这种“奔跑”,让非洲大草原永远焕发着生机。
人类社会同样是一个永不闭幕的竞技场,每天都在进行着淘汰赛。只有让自己“跑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避免被无情的淘汰。也只有跑得比同类更快,才能获得比同类更好的生存环境。
不光要“跑起来”,还要时刻与最优秀的人赛跑,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奔跑的环境中,跑得不够快,就依然摆脱不了“内卷化”的陷阱。而只有比别人更快,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比如每次的壹心人活动,想要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拥有更多的鲸币,就必须让自己有更多的高质量的输出。
二、避免“内卷化效应”,如果单靠系统内部的、或者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比如文章开头的H,可以和心理咨询师或者家庭治疗师谈一谈,寻求帮助自己的调整或者成长。
比如,在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先给孩子买到炸鸡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人来维持秩序;在员工不得不拼命加班竞争的行业,我们需要劳动法来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
此外,如果我们已经成为内卷化系统内的一份子,虽然以一己之力不能扭转内卷化的大趋势,但我们可以通过个人适时的选择与改变,使得自己的境遇不至于原地打转或者越来越糟糕。
比如在一个有竞争的行业或者岗位上,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更加努力去维持当下的工作,而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服务能力与认知格局,从而摆脱低水平的竞争。
或者,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个越陷越深的内卷化环境,换一个更合适的环境或者行业。当然,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成本、能力、格局、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