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观众:其实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心理词条

最近有看到一个情景问答。

 

假设情景:

你正在吃面,周围是你的同学,而你由于吃的太急,衣服上突然溅了一块油,这个时候的你会觉得无所谓还是说慌忙的去看同学们的目光?

 

我用这个情景问朋友们时,还觉得很好笑,正常的做法不应该是先拿纸巾擦吗?但她皱眉思考了一会后,告诉我说,她可能会下意识的去看别人注意到她没。

 

“当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总感觉有人盯着我。”她说。

 

发展心理学对这个行为做出了解释,这种过度在意自我,过度关注别人的的行为,叫假想观众。

 


01

什么是假想观众?

 

上世纪6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受此理论的影响,ELKind将青少年在特定时期内的一些行为表现解释为认知发展中的自我中心,ELKind认为自我中心有两个维度——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

 

假想的观众”(imaginary aduience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的心理,青少年们认为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

 

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


假想的观众使得青少年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

 

但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假想观众这种现象很容易持续到成人阶段。

 

比方说,同事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你都会敏感的对号入座,并且惶恐不安。

 

从这个方面来看,假想的观众和焦点效应有着一致性。


02

假想观众的起因和具体表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儿童借助这种运动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 :(2-7岁) 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进行思维,这个时期,儿童心理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自我中心理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时期儿童会出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去自我中心,这个时候他们会从别人的眼光来看问题,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超越形式。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假想观众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并且不断的持续,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完成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这部分儿童依旧认为自己和他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而去自我中心未能完成,给一些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

 

(1)内隐——心理敏感。

 

这个时期的人会格外在意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想法,会下意识的把自己放在舞台上,会潜意识的认为所有人都在看自己。

 

他们对自己有近乎偏执的要求,一旦自己的人生出现了差错,对他们来说都是灭顶之灾,自尊心很强,而且内心戏很丰富,如果得不到解决,对他们来说,将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2)外显——情绪不稳定,自卑

因为太过于看重别人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对自我的关注,发生了一件事情以后,第一想法是,完了,这件事肯定会让大家觉得我特别糟糕,情绪很容易大起大伏。

 

03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


 同样在ELKind认为属于自我中心要素之一的是——个人神话。

如果说假想观众是指青少年所需要的一种大众认同,那个人神话则是对于自己主观上的自信判断。

比如说“他们都不理解我”“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或者说“我能应付一切”,这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ELKind把这种心理特点命名为“个人神话”。

相对来说,个人神话概念更接近自恋,这种现象常见于亲子关系,或者各种冒险自杀行为之中。

(1)亲子关系

我想父母们一般都会有一个很普遍的烦恼,即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并没有共同话题可以聊,往往孩子们会将自己锁在一个房间里,也不把自己的心理情况告诉他们。

我少年也有一段时间是如此,我非常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于我的父母,我觉得告诉他们也没有也没有什么用,他们不会理解我,他们不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相比之下,我们和同龄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这属于假想观众的结果,因为我们相信外界是关注我们的,同龄人更能懂我们的处境。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神话则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表达自己,实现自我的个性化。

(2)冒险行为

个人神话会让一部分青少年对于危险的行为不屑一顾,他们在心里甚至会产生鄙视。

我们去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意外事故,以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攀爬或者泳池事故为例,这些青少年对自己迷之自信。

在青春荷尔蒙作祟下的少年们,往往会陷入一种怪圈中即“我和别人的行为不一样,你总得注意到我吧。”

但老实说,这种行为就和“我喜欢你,但我就要揪你的小辫子”一样不可理喻。

 

04

如何缓解假想观众?


回到假想观众,我们有说到过这种现象很容易得到持续,很多人知道过度在意别人不好,可是在内心深处又实在难以摆脱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要自信。

有的时候,你觉得别人看不起你,可能在你的心里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

不要自我唾弃,你没有那么差,对自己宽容一点,当你在意别人看法的时候,你已经在用自己的想法揣度他了。

但其实大家都很忙,说的现实一点,大家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关注你。

你不妨就大方一点,自信一点,错了就大大方方的说一句“没关系”,做对了,又何必在意他人想法呢?

必要的时候,保持平常心,不要联想太多。

就如开头的那个情景,当面汤在衣服上溅了一块油时,拿起纸巾擦一擦,没关系,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因为多多少少有人和你有过一样的状况。

(2)多与别人沟通

如果长期困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出去排遣自己的消极情绪,这样问题是没有办法得到解决的,多和别人沟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出你的困惑,自我的封闭只会让你更加的痛苦。

(3)不要把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没有什么。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不是完美的,你得原谅自己偶尔犯下的一些错误,不要把自己想的很重要,也不要把自己想的不重要。

大家都是一样的,要放平自己的心态。

另外,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尽量和自己的孩子保持沟通,不要干涉他交朋友的权利,但也不要过度的放任他自我成长。

05

写在最后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在解释青少年心理上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但在我看来,无论最终将会以何种观念来定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我的想法都是,尽量让他们摆脱这种过度关注他人的行为。

我们需要别人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不应该是你主观意愿上自己创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张艳丽. 中学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与冒险行为的关系[D]. 河南大学, 2008
[2]Guo Fei, Lei Li,  Adolescent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6):873-879.
作者: 林微¥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