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壹心人6大作业3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你是否曾迟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担心会遭到拒绝?
是否对于他人不公正的对待只能忍气吞声,然后继续笑脸迎人?
即便是被要求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否也不敢有怨言?
我们积极的与他人建立关系,过着群体的生活,为了融入团体,我们被教育要与他人合群,但合群的另外一个含义即为“减少差异”。
于是,为了避免差异的出现,我们会不自觉的以他人为主。害怕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即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表达出真实的情绪和感受。为了获得接纳,而不得不去做让他人喜欢和舒服的事。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你谁都不敢得罪只好得罪你自己了。
很多时候,往往无限的配合还会让对方得寸进尺,错误地认为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是正确的,而形成了与你对方间“独特的相处模式”。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这种独特的相处模式是如何造成的。
一
因为合群,让我们得以生存
人类是的群居性的动物,在原始时代为了能提高生存力,就必须合群,这是人类的本性。
从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来看,原始人类的群居性在漫长演化后,这样的特性能一直保留至今,因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那么群居性对人类的好处为何呢?
在人类孩提时期,碎弱的生命需要依靠照顾才得以生存。成人们提供食物、关爱和保护,婴儿才能逐渐成长。当成熟至可独立生存的阶段时,人们的生活仍与社会群体密不可分,因群体可帮助个人实现无法独立完成的目标。
从群体中,我们获得了爱与归属感。
在马斯洛的5个层次需求理论中曾说过,我们因为有爱与归属感的需要,而驱动自己的行为,会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满足需求。当这些基本需求被满足后,才能够发展出更高阶层的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恐惧感也与群居性息息相关。
在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的实验中,他安排64名女大学生观看实验者的电击行为,实验组被告知电击会伤人和使人痛苦。而控制组的学生却被告知只会有微弱的震颤感。在恐惧的激发下,学生们可决定是否需要他人陪伴。
从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恐惧感高者会比恐惧感低者更愿意合群,而恐惧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群集性。
二
早年的家庭互动经验影响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
“一个人早年生命中与人互动的经验,会形成他之后面对压力的惯性。”
若幼年时期,表现得乖巧、懂事就会被父母喜欢,以此来讨好父母,企图获得父母更多的爱,那么我们就会学习到这样的相处模式,延续着以住的经验来处理往后人际关系。
例如在职场中,为了工作的升迁、获得更高的薪水,对于领导的一言一行都奉为聖旨,以积极赞美的言语试图获得上 司好感。
然而当我们过度用讨好的方式与人相处时,必定是以牺牲自我价值作为代价,贬低了自尊与自信,并隐涵着这样的信息:“我是不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所以,即然我们知道过去的相处经验是学习而来,相对的,我们也可以透过学习的方式改变对人际相处模式的认知。
三
若不按所想的方式活,
就会按你所活的方式想
可能有人会问:
“这种事为何总发生在我身上?”
“为何他人要如此对我?”
“付出了这么多,我究竟得到了什么?”
其实,没有人任何人有错,只是我们误让他人理解为“这是与我们独特的相处方式”。
“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虽然在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但为总何难以改变呢?
一个对态度研究中最常见的假设,就是人们愿意肯定自己的想法态度就是如此,并对其它的说辞加以否认,这就被称之为“认知失调”。
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中提及:
“当个体对于其行为及相对应的态度发生失调,即它们之间产生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一种另人厌恶的状态,这个状态会激发人们去减少失调,而缓解这种不愉快的感觉。”
对于他人在我们身上犯的错,不论多过分,都能够包容。面对对方的请求,即使有苦难言也不忍心说“不”。因为相较与拒绝他人的痛苦,我们更能容忍扛起他人的负担。于是,我们习惯自己被当成好人,而他人便变成为了那个加害者。
我们可以再换个角度想想,当面对这样的好好先生或小姐时,就算自己表现的再无理,也不会被加以指责;就算要求的再多,也不会被拒绝,这带给我们的感受可能是:
“若不找他帮忙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由此可见,这不但纵容了他人对我们所施加的蛮横,放弃了受尊重的感受,即便牺牲了自己,也不会有人理解。
拥有正确的认知,是改变的开始。
那要如何做,才能改善这些困扰呢?接下来提供大家些锦囊妙计作为参考。
1. 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因理解而看清
当面对冲突时,我们大部分人的自然反应是“停下来、认输、然后逃跑”。但请仔细思考,我们真的是害怕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吗?还是有别的因素让我们感到不安呢?
担心被否定,不被他人接受的难过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用自欺欺人的态度去敷衍关系中的矛盾,忽略了成长的信号。
对处于这样的逆境中,其实我们可能换个方式思考。当与人相处时,若能够完整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尊重对方的想法,彼此间并不冲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满足了自我的需求,又能有效地沟通,又何须担心得罪谁呢?
2. 有冲突的沟通,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们之所以会害怕与他人冲突,是因为不想起争执,想要维护和平气氛。但没有冲突的沟通大多数都是肤浅的,隐藏自己不一致的声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的和乐融融也通常是短暂的。
所谓的“冲突”其实是一种“沟通”,因为“有效的吵架”不但能弄清对方的意愿,并更加梳理了自己的想法。但要如何从冲突中获益,你需要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要如何和平的化解冲突,可使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1)观察:只需要用心观察,不需做出评价。例如:当你/我听见、看见……
(2)感受:所观察到的,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例如:你/我的感觉是……
(3)需要:对引起感受的事物,以不带偏好的态度说明双方需求。例如:因为你/我的需要/重视……
(4)请求:想要采取的具体行动。例如:“你愿意……吗?”
理解、接纳自己的真实状态,听出对方想要传达的真正信息,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并不带责怪及批评,才能在冲突中增进彼此关系。
2. 以有界限感的人际关系来维持自我完整
无论再亲密的人,都需维持界限感,一般的人际关系更是如此。若是为迎合他人声音,宁愿自己理虧也不要紧,在无形之中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为自己增添了许多困扰。
那又该如何维持人际交往间的界限感呢?就是需学习区分出“这是谁的人生课题”。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课题分离”的思想主张,其概念为“最终要承担某种选择所导致后果的人是谁”之类的想法,而并未处于最终承担责任的你不可介入他人的课题。
例如,因为担心自己说出的话而激怒他人,或害怕自己不被对方接受而不敢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其实是不必要的。若能以“课题分离”的方式看待人际关系,即使用委婉的态度也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立场,至于他人要如何想,是别人要面对的课题,而我们不需要多加干涉。
放下别人的课题,才能真实做自己。
如果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开了另一扇窗。若与他人冲突为你造成了恐惧,让你害怕表达自己的声音,相对的,你也可利用冲突去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克制自己的情绪从来都不是靠忍。真正的善良,就是你能多爱自己就能多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