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学校的心理咨询靠谱吗?

文: 璐璐头上有一朵喵
来源:奇迹杂货店(ID:zahuodian019)


近日,成都某中学的学生坠楼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学生家长在微博上求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去世,接到通知已是几小时之后,相关时间段的监控也不翼而飞。


一时之间关于该学生坠楼的原因谣言四起,而这其中不管是2小时才到的救护车还是丢失了的监控都足以撩拨网民们敏感的心弦。不得不说,刚看到新闻的璐璐第一时间也顺着母亲的思路,怎么想都觉得事情不简单。

事件终于在第二天迎来了真相,这个学生的确是坠楼身亡,没有所谓的阴谋。在完整的监控中,人们看到了这个孩子与家长描述不同的一面。他会持刀走入无人的地方伤害自己,也会落寞地走到走廊尽头一跃而下……

视频来源于川观新闻

看到视频的我们或许和家长一样震惊。

毕竟在家长眼里,那天早上,孩子还笑脸盈盈地祝她母亲节快乐,转眼却成了了无气息的肉体。要说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实在是难以接受。


但更让我震惊的其实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家长以为孩子好好的,却不知道孩子已经如此痛苦。

一想到,当日下午,家长看着孩子微笑转身时,竟是最后一面,不禁让人心生绝望。


有人指出,在学校的心理测评中,这个孩子的心理状况显示是健康的,难道测评没有问题吗,孩子真的有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何还可以隐藏起来?继而怀疑,心理测评是否有意义。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心理测评是这样的:

问题:今天的阳光很好,你来到了棒冰店,买了三个冰激凌,其中一个冰激凌的味道是:

选项:A巧克力 B草莓 C柠檬


也就是通过题目和选项,你判断不出题目的真正目的。通过一系列让你觉得莫名其妙又很有趣的题目,最后得到结论,你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

人们可能认为,心理测评摸摸地,不知不觉地就能把你的情况调查清楚,而你无法撒谎。但实际上,心理测评是这样的:

问题: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选项:A 没有或很少时间 B 小部分时间 C 相当多时间 D 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


没错,从题目和选项中,你能感觉它想要了解什么,你也可以知道哪个选项是“健康”的,尽管你面对着一系列情绪问题,你还是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自己在测评中是“健康”的。

多数心理测评量表使用的是自陈量表,需要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问题。自陈量表有没有意义,全看你是否能够如实作答。


如果量表的真实性全需要自己掌握的话,那岂不是太容易作假了?


的确,不管是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还是SDS(抑郁症自评量表)亦或是SAS(焦虑症自评量表)……这些量表题目数量较少,没有特别的测谎维度,是存在作假的可能。

测量更加全面,添加了测谎维度的明尼苏达人格调查表,却有着566题的巨大题量,即使是用于临床诊断的版本,也有399题之多,别说是病人,就算是正常人也会做题做到心累。


那么,为何我们还要使用自陈量表?


因为心理健康首先关注的是个人感受。当我们主动寻求心理测评时,我们主观上想要获得帮助,也更容易实事求是地作答。类似SCL-90这样的心理健康量表一般在咨询室或者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可以作答,而寻求咨询师或者医生帮助的人,想必也不会再隐瞒自己的情况。

不过,学生们接触的集体施测的心理测评面向全部人群,并且属于半强制性质。可能出于自我保护或者不信任,会在测评时做出“健康”的选择。


另外,也有一些同学反馈,自己给予学校足够的信任,诚实地作答,但也因此被标记为“心理不健康”至此受到从辅导员到班主任乃至院长的特殊对待,不堪其扰。这些同学在公开论坛表示,千万不要太信任学校的心理测评。

一面是心理问题的日益广泛和严重,一面是家长和老师如临大敌的态度,虽然在文件要求下,如今每个学校都要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但是学生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鸿沟仍然难以逾越。

学生不信任学校设置的心理老师,家长又想不通孩子有什么可以烦恼的,因此一直存在家长看着孩子“好好的”,一转眼,孩子却想不开了的现象。


作为学校设置的心理老师,在相关的行政压力和外部压力之下,不可避免面临职业伦理与学校管理冲突的困境。举个例子,咨询师有着保密原则,即除非自杀倾向于社会危害倾向、家暴行为等,一律不得公开来访者的信息。

但问题是,如何判断自杀倾向与自杀行为之间的距离?一个面无表情说着生死的孩子和一个微笑着想要自杀的孩子,谁的倾向更大一些呢。心理咨询师该在什么样的程度通知学校与家长,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的。


如果家长与学校干涉过早,学生觉得咨询师无法保守秘密,对咨询师产生了不信任,从而隐藏更多情感,是否可能造成更可怕的结果?但若干涉太晚,木已成舟,咨询师也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我采访的一位中学心理老师表示,学校里其实很难做到信息保密。对于心理比较特殊的孩子,需要跟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及时沟通,请他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稍微注意一下分寸,也就不可避免要透露一些情况。


而一旦发现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有过自杀念头,基本上都会及时通知相关老师。但是这些信息沟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这些心理特殊的孩子往往有着更加敏感的神经,外人的一些无意言行很可能在这些孩子心里有着千斤重量,所以要格外关注。

一位高校心理教师表示,由于受到来自行政方面的压力而违背咨询原则或者其他与内心原则的情况是必然的,但是她尊重高校机构的特殊性,并在开始咨询前就会特别向来访者强调这一点,这会让她的咨询更加顺畅,来访者也会对于相关的影响有所预期。至于这是否影响到来访者表达的真实性,她表示,获得信任是咨询师本身的责任。


她还提到,心理咨询师工作伦理守则第一条就是善行,以来访者福祉最大化为工作守则


但是不同部门、机构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理解是不一样的,遇到不一致的时候,咨询师需要用自己的专业受训帮助自己判断做出选择,遇到分歧,应该站在伦理善行的角度还是机构被管理者的视角足以考验咨询师的经验和能力。

或许,随着心理老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的加强,和学校的融合将会更加自然,慢慢地,学生与学校心理咨询之间的沟壑可以慢慢填平。


不过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家庭支持,一定要放在更加重视的地位,否则即使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仍然会出现“孩子在家好好的”的假象。

最后要提醒一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问题,决不能简单地用一句“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或者“你就是吃饱了撑的”来推脱。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满足了物质需求,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并迎接与此有关的困境,这可能也是整个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作者简介:璐璐头上有一朵喵。本文来源于奇迹杂货店(ID:zahuodian019),社会心理学真有趣~不超过10分钟获得新知,专注社会|心理学|情感|自我。

责任编辑:小鲸鱼 李梦梦桐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