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每当看到身边有人深陷一些痛苦或者迷茫的时候,有些人会急切地给出答案。
在初学心理学的人身上,这种情况好像更为普遍。
有些心理学爱好者平时比身边的人多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每当看到别人的症状有些像书中描述的,就急于把自己知道的分享出来,甚至于固执地把自己认为好的给对方,却忘了这是不是对方需要的。
比如,闺蜜总是洗手,比别人洗的时间长,洗的次数多。这时,作为朋友关心闺蜜,可能会说:控制点,别洗了,你是强迫症吧。闺蜜有可能正在焦虑,这样的方式不但帮不到她,反而更增添了烦恼。
在答疑馆中也有类似情况。
题主问,我有些不接纳我自己,总是想获得别人认可。
有答主回复:你自己都不接纳自己,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呢?题主感觉更郁闷了。
那我们要如何助人或是警惕自己的言行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呢?
01
共情他人
我们如果想帮助他人,首先要做到共情他人。共情也称同理心。就像看到对方疼,自己也感觉疼。而不是一味地把我认为对的好的全给你。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非常重要。
就像陪伴抑郁症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常常会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呀,别那么矫情,尽量想点高兴的事,让自己情绪好起来。
这根本帮不到他。
这时需要我们去陪伴,倾听,允许他暂时什么也做不了,而不是说教。
面对失去亲人的朋友,我们也常常会安慰:别哭了,你要坚强,都会过去的,想想活着的人。
朋友可能就把痛苦压抑下来,而无法宣泄。
共情是告诉对方,你的一切感受都是正常的,我愿意陪着你。
护理学家Teresa Wiseman 提出了四种同理心的特质:
-
接受观点
-
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
-
认同他人观点即为他人的事实,不加评论
-
看出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与之交流
所以,先让自己拥有同理心。
02
不求不助
好朋友与恋人分手,每天有些萎靡不振。作为朋友,总是忍不住会劝:比他好的人很多,快忘了他吧,我给你介绍更好的对象。
可朋友现在哪里有心思啊。我们可能还会怪朋友不理解自己。其实,不去打扰他,而是尊重他的节奏,每个人疗愈自己都会不同。给他时间。
有的人在我们看来特别优秀,是985高校研究生,但是他依然觉得迷茫,感觉挫败,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这时又有人说,你都是这么优秀了,为什么还想这么多?振作起来!
我们却不知道我们认为的优秀,不是他自己认为的优秀。这么说对他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给他造成更大的困扰。
在心理咨询中,第一条原则就是不求不助。一个再优秀的咨询师都不能邀请别人来找自己咨询,哪怕我们认为他有心理问题。
心理学界的大咖们,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扰。
徐凯文老师曾讲,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心理工作者赶赴灾区,看到那样严重的灾害,在心里同样会想,身处其中的人可能都有心理创伤,我要去帮助。
但是经过几年后调研,结果是:没有经过心理干预的人,恢复的时间反而比经过心理援助的人时间略短。这与“911”事件后心理康复的调研结果相同。
这不是说心理援助不重要,而是当事人未求助时,不必急于进行干预。人们有很强的心理自愈能力,这就是痊愈的力量。
我们很多人有助人情结,自己主观地认为他人有创伤,我要帮助他。其实这更多的是我们的自恋。想助人时,一定要冷静看一下是否是对方的需求,不求不助。
03
关注人,而不是关注问题
我们本来都知道,我们要看到人,而不是问题。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容易忽略人。
针对求助者的困扰,我们因为知道很多原理,方法,总有些急迫地想帮助他解决问题。
比如,想告诉他如何应对控制欲强的父母。我们匆忙给出建议,这些建议虽然都是科学证明有效的,可处于困扰中的人要慢慢尝试。
过去与父母长久以来形成的相处模式,是来访熟悉的,这样的方式可能不是好的,但可能也曾帮助过来访。
再比如,缺少安全感的 人,不是你告诉他,要有安全感,他就能拥有。他即使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也做不到。
我们要做的是充分感受他的情绪,体会他的无助,看到他这个人。允许他慢慢来。
写在最后
助人是美德,同时更要认识到给别人心中希望的帮助。
哪怕他暂时没有求助,我们最好可以向他传达这样的信息:“我是爱你关心你的人。当你需要的时候,我在你身边,陪伴你。”
助人与同理心练习清单7天计划是送给助人者最好的课程。
一起来学习鲸选计划吧↓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6F7A0359A4E7D2E602795340768A285A/y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