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职业规划师Vin公众号的第249篇原创文章
Q1:
Vin您好,工作6年多,每天上班如上坟,完全提不起兴趣,下班和周末很多时间就在家玩手机、刷视频,空虚没有意义。
因为种种不满意,所以离职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过程中也有找过工作,但都不是特别合适,于是就继续休息。
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我好像也可有可无,因为很多时候我感觉决定不了自己该做的事情。现实中我遇到这类问题就想逃避,不想面对。
家人建议我要不再去读一个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虽然我很擅长读书,但这不是我想要的。
但想要什么依然很迷茫,整天无所事事,我知道这样下去职场空窗期太长对后续找工作很不利,但又不知道该去做什么,怎么做?想听听您的建议。
职业规划师Vin:
收到来信,可以感受到你的焦虑、迷茫和矛盾,以及希望尽快结束这种煎熬的心情。
你这个年龄本来是进入社会大展宏图的时机,相信你也找过一些工作。但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因为“不合适”而搁置下来。表面上看目前好像是找工作的难题,深层分析则可能与你的个体特性有关。
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
个体特性是在先天的禀赋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相对稳定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习惯。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你不必对此问题太紧张,因为:
其一,感觉你的个体特性仍有一定不稳定性,或者说可塑性,还有很多机会完善;
其二,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后天大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作用类似,你的情况其实带有一定普遍性,而不是绝无仅有的;
其三,性格的基础是气质与人格,这些心理学特质多是中性概念,很难以“好、坏”来简单定性,只有适应与不适应的状态,不应因此而有耻感。如果理性、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性格,可能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同时积累下成功的经验。
比如,你提到对找工作“可有可无”“遇到问题总想逃避,不想面对”,反映的行为模式是知难而退式的。究其原因,你自己分析是“很多时候都决定不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换用心理学的描述,是你在从未经历过的混乱情况下陷入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中,认知能力一下子不够用,反过来加剧了紧张和恐慌感。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你不自觉地以能量消耗最低的经济方式来处理,即简单地回避复杂的现实危机,回到自己原来熟悉的“舒适圈”里。
就像你说的,“很多时间也就是在家里玩手机,刷视频”,其实就是这个模式的结果。而这一旦习惯了,就很可能形成一种“焦虑–回避”型的性格特点。
长此以往,如果影响到正常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功能,甚至会导致相应的人格障碍,属于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
那么,怎样让生活不再拖延、让个体特性更加完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工作:
首先,通过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内在资源。
可以回顾一下以往学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在日后的实践中就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
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认识自己,不仅能发现自己一直忽略的性格潜质、行为模式,还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方向,求职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当然这部分应该找专业人士指导和解读。
同时,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对自己深入剖析,毕竟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信心的建立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开始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其次,通过自我训练,在实践中找到获得感。
可以先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训练程序,如借助音频的冥想、催眠、深呼吸、肌肉张弛等训练。在熟练的基础上,你会发现身体是可以掌控的,这就是最基本的获得感。而以前紧张、焦虑的身心状态都是源于不可控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
学会控制身体,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进一步,可以试着走出舒适圈,从一些基本的活动开始,重启生活。
也可以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简单的任务,逐一突破,积少成多。定期回顾,就会发现已经收获满满。
第三,通过有效求助,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除前面提到的求助专业人士外,找到生活中的榜样也同样重要。你无聊时刷手机本来是为了获取信息,但接收信息的过程是被动、低效的;而在现实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能伴自己的人,可以在有温度的关系中得到实时、精准的支持。
“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他们的教训也会让你发现,一时失误在所难免,只要吃一堑长一智,就不会有耻感。
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只要伸手求助,身边是有很多人脉资源的。维系这些资源,对个人成长和事业进步都有长远的意义。
一旦你足够成熟,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收获主动分享给周围人得到的反馈也自然是感恩。你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开放了自我这是避免人格障碍的根本办法。
你可能已经从上面发现很多可以着手的工作,这很好。同时也要提醒你,不可操之过急。准备充分,全面规划,有条不紊地开始,可以有效地避免意外失误。即使有特殊情况,也应提前有准备并做好预案。
这些都可以预防启动“难而退”的消极自我保护模式。
祝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