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Joy Liu
来源 | 繁荣成长工作坊(微信公众号ID:FlourishingParty)
原文标题:从父母的“爱情”出发,聊聊现代罗曼蒂克爱情观的“霸权” | 解构爱情
昨天在团体里有朋友问什么是爱。关于爱的话题是经久不衰的,前两天我又看到一个公号转载了我2015年前写的那篇【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的文章。
说实话,现在回头去看这篇文章,我完全不觉得它是一篇优秀的作品,甚至对我来说,它有些平庸。它的平庸之处在于,它完全符合我们现在主流的对于爱情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建构一个新的爱情的理论。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整齐划一的,对于什么是“好的爱情”,甚至什么是“爱”的定义,正在把很多人推向痛苦的深渊里。
维特根斯坦说:“能够对自己进行革命的人将是革命性的。”在2018年我已经写了一篇颠覆自己的关于爱情的文章了(爱情,被我们误读了太多年),2年之后,我又来颠覆自己了。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将是“革命性的”,因为我挑战的是过往的自己,希望它对你来说也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可以为你在理解爱和爱情这件事情上,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01
现代罗曼蒂克爱情观的“霸权”
我们现在似乎是带着充满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父母一辈的爱情的:他们中大多数的结合,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根本就不是爱情嘛!”我曾经也对我父母的关系抱有同样的想法。有一次问询了我妈,她是否爱我爸,她说:什么爱不爱的,不就是搭伙过日子嘛!这个“搭伙过日子”,大概是很多当代年轻人所“不耻”的选择,也包括当时的我。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爱情观,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资格去评判,在别人的关系里,什么叫“爱情”,什么不叫“爱情”?
让我们先来看看romantic love的起源。众所周知,婚姻和爱情在我们的文化里,并不是自古就联系在一起的。在五四运动之前,婚姻更多的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古代男子娶妻生子都是听从家族的安排,或者完成某种“传宗接代”的任务,而接近于爱情的那种关系,更多地发生在婚姻之外,甚至是在青楼里(现在这种现象也仍旧存在)。
所以我父母那一辈人才觉得“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婚姻中并不重要,比起爱情,他们更重注在婚姻制度里我们是否能合拍,协作好一起抚养孩子,并且保障彼此都“老有所依”。在五四运动之后,西方罗曼蒂克的爱情观才开始传入中国。这种对于关系的定义和看法,随着好莱坞电影的风靡和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的)的席卷,渐渐让我们重新定义了婚姻: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
那到底啥是爱情呢?其实没人能说清楚,就像禅者林谷芳说的,它是最无明的东西。但人们下定义和做解释的冲动如此强烈,以至于如果不建立一些理论来解释它,就无法安住,于是形形色色的心理学理论就产生了。
最有名的(你很可能听过)就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1988年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他觉得爱情包括三个主要的东西—激情,亲密和承诺,并且根据这三者的有一个,有两个和三个都有的情况,把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做了一个分类。这个理论可以说对我们影响深远。
现在,我的来访者们会问我,在跟伴侣的关系里感觉不到激情了,是不是就不爱了?你看,我们会有这套标准来审视自己的关系,从而得出某种结论性的,非此即彼的东西(是“爱情”,或不是“爱情”;“应该”在一起,或“不应该”在一起)。
现在,我想回到开头父母的故事中。从前的很多年里,我会“可怜”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一辈子都没有爱情,可太惨了!但现在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大概也源自于我对爱,爱情,这些东西的理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现在如果你问我他们是否相爱,我会说,是的,我觉得他们很相爱。这种相爱,不是在我们当代文化里,占统治和霸权地位的那种romantic love,而是一种他们之间发展出来的,独特的相爱—我老爸生病时,我妈会第一时间赶回家照顾他,不管她在哪里;我爸对我妈言听计从,有时候甚至看起来很“怂”,但我妈在我这里无法得逞的霸气和“独裁”,在我爸那里就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我爸妈还会在异地的时候,跟彼此打那种很肉麻的电话(我单身的时候经常被虐);现在两个人都退休了,就每天一起出去玩,两个人骑着一辆电动车到处走,还要经常跟我晒晒照片……当然他俩也经常吵架,吵了一辈子了。
小时候我觉得为啥我这么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现在我也渐渐能力理解,他们那时候也“没有长大”,不懂得如何处理冲突和彼此的不同,他们也创造新的关系的过程里,那种“只有爱,没有任何不愉快”的关系,就像是生活在真空或者“无菌仓”里一般,只是我从前的一种幻想。有趣的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俩的拌嘴已经越来越短,甚至我妈说:“吵不起来了,没啥好吵的。”
现在我经常听来访者说,他们希望可以找到soul mate,我猜我爸妈根本不懂啥叫灵魂伴侣,也绝对不会这么定义彼此。甚至很多人现在非常渴望的,在亲密关系里的“精神交流”,他们也是很少很少的。我爸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超级爱看书,关心时事,喜欢看纪录片和一战二战的片子,爱看美剧和欧美电影,这些爱好我妈一个都不跟他共享。我妈是很接地气的,不爱看书,完全不关心政治,喜欢漂亮衣服,喜欢琢磨怎么赚钱。他俩唯一共同爱好大概就是音乐,都爱唱歌,我妈曾经也是专业拉二胡的。
我觉得父母的感情,是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交织中,一点点发展,生长和蔓延的。彼此都是过命的交情,人生的大风大浪都是一起面对的,似乎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好莱坞式的那种一见钟情或者激情式的迷恋。他们也许没有一个浪漫爱情的开始(相亲认识,然后没多久就结婚了),但却有实实在在彼此一生的包容,接纳,了解和彼此支持。也许他们永远无法管彼此叫soul mate,但是我爸看二战的片子,没完没了看的时候,我妈没有阻止过他;而我妈说想要逛街的时候,我爸再不爱去,都是一路陪着,然后不管多贵都要我妈买买买(当然我妈从来也不会买太贵的)。
我在想,彼此关注的和喜欢的不一样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至少他们都尊重了彼此的喜好。我并不是在反对主流的romantic love,而是想说,充满感觉,激情,“来电”,聊得来,心灵契合,能彼此相知,这些主流对于什么是爱情的定义,可能仅仅是爱情万千种面貌中的一种,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看待爱情的唯一视角和准则。
02
罗曼蒂克爱情霸权地位带来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便是我们时常会有的自我怀疑,以及对关系的怀疑:我们时常想要来一场“奋不顾身,轰轰烈烈”的恋爱,似乎只有那样的,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从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童话和影视剧作品对我们爱情观影响的文章。我们每天看到的电视剧,电影,听到的音乐,故事,所有这些东西共同造就了我们呼吸的,文化的空气。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美丽的人鱼公主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可以放弃自己的声音,甚至最后化为泡沫;当年琼瑶阿姨的剧里,哪对情侣不是“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轰轰烈烈,drama不断呢?现在的偶像剧里,男女主人公更是像着了魔一样,启动了“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模式,并且似乎他们都不需要做其他事情,谈恋爱才是全职工作和生命的使命一般……我们的文化里不断向我们灌输着“the one” (真命天子/天女)的观念,似乎生活的难题和困境,都会随着我们找到了“那个人”而终结。
当然很多已经在一段亲密关系里的人可能都有所体会,两个人最亲密无间地相处,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功课了—如果说从前我们的局限还只是偶尔表现出来,那么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对方就会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照见我们的天花板,那些需要我们突破的地方。
所以好多人在对话里带着哀怨的语气问我:“Joy, 谈了恋爱不是应该更开心吗?为啥我觉得还不如我一个人单身的时候开心呢?”因为单身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面对那么多自身的局限呀!在恋爱里你要学着包容,学着去了解和理解从前你根本拒绝理解的不同视角和想法,你要学着处理冲突,你要适应两个人协作的生活方式,你要学着尊重别人的跟你不同的偏好,你要想办法让对方了解你,你要学着超越自己去关心和爱护另一个人,甚至你还要想办法让彼此拥有美好的性生活(但你全部的性教育又来自那些误导人的“动作片”),而这些东西,学校里从来没有人教你,甚至家里也没有人教你,you are left alone,只能独自挣扎着在体验和试错中反复学习,这多不容易啊!
我们觉得如果是“对的人”,如果自己真的拥有了那种奋不顾身的爱情,关系就应该是某种样子。而恰恰是这些从未被我们质疑过的期待,成为了关系里最大的障碍。现在我会问,这些期待是怎么来的?这些期待对你的影响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些期待?罗曼蒂克爱情观的霸权就体现在,我们时常生活在否认自己现在和过往关系的那种情绪里。换句话说,我们总是“生活在别处”。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爱情不够好,不够完美,不够“像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有位来访者跟我说,跟男友吵架的时候,她会不理他,然后他会打电话给她,她开始的时候都不会接,因为她觉得,要打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的时候,才能证明男友是足够爱她的,在意她的。但男友往往打了一个就不打了,她很失望。但是我想问:打一个电话是否也需要勇气呢?明知道可能被拒绝,但还是打了,这算不算是在意呢?又是谁规定,只有被拒绝几次仍旧坚持,才算是“足够爱”呢?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为一个游戏定下规则,一项技巧,而当我们跟从规则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却与我们原来设想的不一样,于是我们就像被我们自己的规则绊住了。我们的规则里的这类羁绊是我们想要弄懂的,即想要综观的。”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要做的,就是对“爱情”这个词的使用,做一个综观。在主流的罗曼蒂克爱情观中,我们对“爱情”这个语言游戏制定了一套规则,我们制定这套规则的初衷是什么?我想大概是为了让自己更懂得爱与被爱,离爱更近一些,或者说能更好地彼此相爱。
有趣的是,当我们遵从这套规则去行事时,却发现事与愿违,我们往往非常不开心,甚至觉得自己离爱更遥远了。这时候,这套规则,就值得被反思和综观了。从前有人争论,问从朋友关系发展出来的爱情,和一见钟情的爱情,到底哪种更好?我觉得说谁更好的这种提问和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之前我说的科学主义的思维当中,认为仅且仅有一种描述是“实在”,是“真实的”,是“正确的”。为什么不可以是这两种都是爱情万千样貌中一种,且地位平等呢?
还有人会问,是谈很久的恋爱结婚好,还是在热恋期就结婚比较好?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一种非常概括化,追求统一性和普遍性答案的思维。什么时候结婚不是由你们两个决定的吗,你俩自己比谁都更清楚吧?我想解构的,大概就是那种觉得“某个样子才是爱情”的冲动,和“某个样子”中那些我们制定出来的,自己都没有觉察的规则。
03
解构罗曼蒂克爱情
罗曼蒂克爱情当然对我本人也有深深的影响,跟你们一样,我也生活在这种文化里,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但是现在,我想邀请你一起,把那些压制着我们的,让我们觉得不幸,觉得自己好可怜,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完美爱情”的枷锁统统卸掉,真正活得潇潇洒洒,活出关系更广大,更自由的空间。现在我会觉得,父母的那种“搭伙过日子”,也是爱情的一种。甚至暗恋也是爱情的一种。
大家津津乐道的英国电影【真爱至上】里有个小故事,就是一位男主最好的朋友时常对男主的未婚妻不理不睬,态度也很不友好,后来男主和未婚妻结婚了,他负责拍摄婚礼现场的视频,这位妻子后来看录像才发现,他拍摄的画面竟然全都是她。她这才明白,自己丈夫的好朋友,不是讨厌她,而是喜欢她,但又因为不想破坏跟男主的关系,才表现得异常冷淡。在圣诞节的晚上,他敲了女主的门,然后用一张张手写纸上的字,无声地告诉她:“我颓废的心会一直爱你。” 女主给了他一个吻,他转身离开的时候说:“这就足够了。”这样的关系会被很多人定义为“遗憾”,甚至“失败”,但在我看来,它跟两个人有机会在一起共度一生,同样美好。我们对于“一生一世一双人”有如此大的执着和迷恋,这或许也是可以反思的事情。
最后我想再次引用维特根斯坦的一段话:“我提供的是关于一个表达式的用法的形态学。我指出,它拥有诸多种类的你不曾梦想到的用法,在哲学中人们感到被迫以某种方式看待一个概念。我所要做的就是建议,甚至于发明其他的看待它的方式。我建议你以前不曾想到的可能性。你认为有一种可能性,或者最多只有两种。但是,我促使你想到其他的可能性。进而,我让你看到,期望这个概念符合于那些狭窄的可能性是荒唐的。因此,你的精神痉挛得到了解除,你可以自由地巡视使用这个表达式的哪个领域并且描述它的不同种类的用法。”
我想做的,就是邀请你看到,期待爱情这个概念去符合于那些狭窄的可能性(主流的romantic love)是荒唐的。也希望这个过程里,你的“精神痉挛”得到了缓解,可以自由地去发现爱,创造爱,而不是活在“得不到”狭窄定义里的爱,“无法拥有理想爱情”的痛苦中。请你去当一个多种样貌的爱的共创者,发现者,和见证者,而不是一个受害者和可怜人!从前你看不到爱的地方,也许正是因为,它就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