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吗?我心里笑笑,又要回答这个问题了。
其实好多人都不明白“心理咨询”到底是个什么。反正,我去接受心理咨询,不代表我脑子有病,我的来访者们也不是。他们是一群非常值得被爱的人。
如果你看过我的上一篇系列文章:从心理患者到心理咨询师(1)不曾经历怎会懂得,可能了解到了,一个普通人(一个差等生),突破他的原有环境、内向性格的弱点、家庭压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多么曲折的过程。而那些,也只是被写出来的一部分。未被提及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我相信,每一个与心理咨询结缘的人,各自都有一部辛酸史。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心理冲突之后,需要有一股力量,带领我们突破,要背负,要成长,要蜕变,要重生……
想想看,就觉得,这些人是勇敢的,是试图清醒地活着的,是有自省能力的,心底里也是充满力量的。也许他们背负着自己的伤痛,在奋力前行。为的是活出一个真正有平衡感、幸福感的生活。
1、明白有些人就是无法喜欢我们,是我们迈出社会的第一步。
也许你从上篇文章注意到,我刚开始向外寻求心灵帮助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宿舍的人际关系,觉得自己被排斥、被忽略,甚至被孤立。
的确是的。我从一个管束严格却情感忽视的家庭中长大,也缺少很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上父母总担心孩子跟别的小孩玩耍会出意外,会被带坏之类的,不太允许我与同学们出去玩。
在家里也是独自一人,写作业都没法集中注意力。那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好像心里好空啊,好孤单啊,也好无聊啊。但也没什么办法,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这逐渐让我养成了内向、寡言、却也充满想象力的性格。
因为缺少情感的陪伴,人总是会很渴望友谊。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还很单纯。只要彼此愿意互相分享,互相照顾,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我作为组长,在组员发生矛盾时,只要我愿意主动调和,主动承担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大家就能和好如初。那时候,我是用了自我牺牲的方式,但也很开心。因为我得到了和平。
中学阶段,好像追求和平还不够,好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安慰与陪伴。我们总是需要挺多知心朋友,能够说说心里话,吐槽一下校园家庭生活。也会产生朋友之间的“争风吃醋”。我试图把我喜欢的朋友拉到一起成为朋友,希望自己能被这些朋友接纳,也能彼此接纳。
大学阶段,好像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了。你可以主动承担宿舍的打扫工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你的情。你可以主动与别人攀谈拉近关系,但可能会得到一个回复:“谁要跟你好?”你可以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理会圈子,但很快就会被圈子排斥于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像如果你与室友关系不好,再想融入别人的圈子也会有些难了。或亲或疏,你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失去友谊的我,像是失去一种支撑自我的力量,也开始对自己有所怀疑。从前那个具有领导力、热心又有同情心的我,怎么这下不被喜欢了呢,怎么大家更愿意跟随那个看起来嚣张跋扈的人,却贬低我这个没有攻击性的人呢?我搞不懂。不是有句话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吗?”怎么我越这样做,越是难受委屈呢?后来我知道,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怎么做,却不要去期盼别人给你同样的回应。——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在那种非常孤独又感觉无力的情况下,空荡荡的校园里,总是出现我独自踱步的身影。每天自己躲着哭泣,心情十分压抑,经常面无表情地发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各种社团与文艺比赛上面,这些事务又经常让我精疲力竭。
后来学了更多心理咨询的知识后,我知道,那时候我有很深的抑郁障碍,为了避免让自己完全陷入无力,我转换了那种能量,用繁忙的工作和成就感填补内心,把自己折腾的完全不像一个十八九的小女生。
2、遇事两句话——关我毛事?关你毛事!
那时候我读了一些社科类书籍,类似教你怎样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也慢慢接触到了精神分析,读了曾奇峰早期的许多博客文章。我逐渐意识到,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你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与你做朋友的。就算你多么真诚,多么付出,多么善解人意帮助他人,一个人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没有原因。你做再多都是适得其反,这些行为,只会让那些对你无感的人,认为是你在低三下四的讨好,毫无自尊,惹人厌。
我明白,哦,原来真实的人际社会,是这样的。一味的好心,一味的付出,并不总能获得相同的回应。圣经新约有一句比喻:“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马太福音7:6】
也许阅读文章的你,也曾有过这样类似的一种经历。 其实你知道,你多么渴望跟她们接近。可是怎么都靠近不了,只好放弃,给自己的心外筑起围墙,不再主动与谁靠近,也不敢打开心去相处新朋友。
也许你冷漠的背后,是热烈的企盼。只是,你感觉自己总是遇到冰山。热脸贴冷屁股,那种愤怒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曾试着换下自己孤傲的眼神,看着镜子里清透的双眼,问一问自己:
“我有多久没有关注到自己的真实需求了?我有多久没有给自己爱护了?为了别人伤害自己,值得吗?”
在人际关系里非常敏感的人,经常有这样的自我对话:
“他这样说是不是在针对我?他对我是不是有敌意?他们是不是在指桑骂槐?”
对了,可能是你太自恋了, 别人不会没事干围着你转。(其实是你太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面对别人对你的偏见与不认同。)当你在担心别人对你有敌意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说,其实你对别人有敌意呢?或者你对别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有敌意呢?我们怎么总是看到别人眼中的刺,却没有看到自己眼中的偏见呢?
当你需要用一堵墙隔在你和一个人的中间时,是不是在想,如果没有隔离,你努力抑制的愤怒可能会伤害到他呢?
精神分析的驱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攻击驱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使这种驱力平衡。要么是完全不顾别人感受释放攻击,毫无界限;要么是攻击转向自身,并非与外界真实互动。
一个人信任感不足,总觉得别人伤害到他,不如说,这个人可能对他人有敌意,并且不允许这种攻击性表达出来,便投射到对方的身上,认为别人可能会对他这样做。(你需要经过专业的心理治疗过程,才能深刻察觉到自己潜意识里的东西)
另外一种的分析角度是,可能我们混淆了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界限。
看起来”脸皮薄“、”自尊心强“的特质,都有可能是你对人和人之间的边界不太清晰。也就是说,对方做某一件事,可能只是出于他自己的考虑,而跟你没任何关系,但你会自动理解为他做的事情是和你有关的(这也是自恋)。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不免有这样的误解,因为人际相处本身就存在互相投射,又互相投射性认同,理解错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你通过现实检验去明确。不能够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去检验真实情况,就容易存在更多的误会。
如果现实情况不允许你检验,比如正式的工作场合有可能不太方便直接问对方的意思,对方不能真诚地与你交流。那你可以自己消化这件事情——
-
自我对话1:”她只是说她不喜欢自己老公很内向很柔弱,可没有说不喜欢我的内向和柔弱。她说的话关我毛事!“
-
自我对话2:”你觉得我穿得太扎眼,我想是你不敢让自己靓丽一些。所以,我想怎么样是我的事,又没妨碍到你,关你毛事!“
(特别提醒——这种对话只适用于因边界不清导致的自我攻击)
如果你的确进行了自我反思,也有了初步的觉察,但仿佛自己始终走不出情绪的怪圈,社交障碍还是存在,那么,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咨询关系中,成熟的咨询师会帮你识别你的界限问题,在这段关系中去重现后,再引导你去觉察和改变。
关系的问题只能在关系内解决。一个人闭门读书,只能在意识层面和理智层面理解,真正到了关系场合,你又无法做出来。而你看不到的潜意识才是最影响你的。
而人际关系里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简单。我在明白了自己很多问题,并且也从客观角度理解了当时发生的事情之后,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成长。我的关注点不再是“他们怎么不跟我玩”,而是放在“我应该与怎样的人成为朋友。”
找到你合适的朋友圈,放弃不属于你的圈子。其实也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下次有机会,我会与你谈谈那些,我们在个人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阻碍,以及如何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