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开始的超前学习,当真有必要吗?

作者:李松蔚
来源:Momself(ID:momself)


暑假快结束了。养孩子的朋友,都松了一口气。


不光时间精力有盼头了,就连钱包都迎来了曙光。从前说过年是最花钱的时候,现在的形势是,暑假两个月才是终极大BOSS。还在上幼儿园的,放假只能塞到托管班,大一点的,就还有数不清的兴趣课,考级,比赛,夏令营……


费用嘛都不算很贵,一节课也就两三百。办卡还打折,一次交几千就能省好几百呢!参加比赛再加几千,夏令营再几千,出国的话稍微要贵一点……


有谁这两个月是收入大于支出的?举起手来看看。

在这种形势下,鼓励啥二胎啊?就凭一个生育基金?不知道专家做没做过调查,一个家庭要拿到多少份「生育基金」,才够支付养一个娃的成本?


花钱还是小事。


说到这里忍不住要炫耀了。我女儿今年幼升小,关心我的朋友知道,我给她选了一所民办小学。新生家长会上老师强调:「都不准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的补习班!」理由是:就你们补的那些拼音算术,以后课上都会学到,一点都不难。但是万一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补没了,再要重新培养起兴趣来,就难了。


这学校啊……真是没白选。


有这句话做定心丸,别人我不知道,我是真的就给孩子放飞了。毕竟可以省钱是在为孩子的长远未来着想呢!


现在补习班的风气愈演愈烈。


尤其是在暑假,家里有一个幼升小的孩子,感觉越发明显。以前是走在路上送个气球,邀请孩子听课,现在是每一个同龄孩子的家长群都在说了。


我倒不是反对补习班,更不反对早期学习。我之前给女儿报的英语课,现在也在继续学。课外学习并不一定会破坏兴趣,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但这个事情可能已经开始过度了。


现在的早期教育给人这种印象:要趁早,越早越好。恨不得幼儿园毕业就要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才能赢在起跑线上。这违背了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把儿童2-7岁的年龄段定义为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只能通过语言、模仿、想象和形象绘画来认识世界,尚且不能理解抽象概念,或进行逻辑运算。主要的优势在于模仿和记忆能力很强。


这时候教他们做什么,他们通过记忆,可以照葫芦画瓢地做出来。但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现在还达不到。



这种理论当然也是基于统计数据。或许有少数天才,可以另当别论。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言,超出其年龄段的早期教育,除了让他们死记硬背一堆字母组合和操作步骤之外,最大的效果,恐怕就是在他们头脑中植入这样的概念:


学习 = 很难 + 死记硬背。


我之前也吐槽过,有的英语班对幼儿园的小孩教自然拼读。a有几种读音,不同的字母组合里怎么读,什么时候e是不发音的,什么时候y是元音,什么时候是辅音……小孩子记住了一大堆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没有道理的)规则。看起来赢在起跑线上了。但是你猜,孩子会不会觉得【英语】很有趣呢?



加上钱的因素就更麻烦。有的家庭把收入的大头都花在孩子补习上,然后强调:「爸妈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给你交学费!你还不好好学!」


这句话尤其伤人。它把阶层固化,安全感缺失一类的社会议题,压在孩子身上,变成孩子的焦虑。本来学习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现在还变成了一件沉重的事,一件集全家的命运与希望于一身的事。这样的重压,有几个孩子扛得住?


学习 = 很难 + 死记硬背 + 父母付出的高额投资。


对,适度的焦虑是有助于提高绩效表现,但是过高的焦虑绝对是反效果。「必须表现好!」在这样的要求下,大多数的人反而没办法表现到最好。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做不到的后果」上,反而无法去关心事物的本质。

还是拿英语举例。学龄前的孩子学英语,我认为最掌握的就是一个概念:


跟不同语言的人讲话,是很轻松的事。


这就够了。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形成这样的认识,比一切知识都更重要。至于说发音标不标准,词汇量多少,语法规则准确与否,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是否加了s……都是第二位的,记得住当然好,记不住也不会死。


反正后面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学呢。


我女儿上了一年多的英语课,掌握的句型没几个,能表达的意思却很多。主要是敢说。遇到不会的词就用中文代替。再不行就打手势,总之会有办法让人理解。几个月前我带她去小学面试,得知要面试英语。我比她更焦虑。


我问她:「你听不懂怎么办?」


她淡定地说:「就直接说听不懂呗。」


我愣了一下,然后想,对啊!我仍然对英语交流心怀恐惧,她则不然。尽管我的英语能力比她强很多,但我见到外国人,第一反应还是退缩,还是会想「我能否听懂每一句话?能否准确又流利地表达每一个意思?」但我女儿不怕。在心态上她是比我更成熟的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就是拿来用的啊。


哪怕连比带划呢?能交流,这就够了。


有了这个本质,我就相信她在英语学习上的潜力。哪怕暂时的进度落后。


作者简介: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讲师,知乎大V(粉丝36万),Momself专栏作者。公众号:Momself,他们关心你怎么养孩子,我只关心你。期待遇见。:)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