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偏见?

心 理 0 时 差

壹心理 ◎ 荣誉出品


文:时差大叔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01


“他肯定没有那么喜欢我,因为我一点儿也不漂亮。如果他拒绝了我,我肯定会难过死……”

一位高中同学和我这样说道。

大叔有些诧异,这位女同学虽然不是女神级别的人物,但也是很多男同胞追求的对象,怎么对自己如此不自信呢?

突然,大叔想到了自己:

我有时在和别人聊天时,也会感觉他们没有那么喜欢自己;

也会觉得自己的身材很不好,一点儿也不健美;

也会难以想象如何应对一些负面事件(被拒绝),认为自己会悲痛欲绝……

大叔不禁猜测,是不是我们对自己都有这么大的 “偏见” 呢?

“偏见”  本意是指对他人、团体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在这里,大叔用来指我们对自己的低估(Underestimate):

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欢低估自己的样貌与身材,甚至低估自己对一些糟糕结果的适应能力……


  • 因为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欢,我们不敢麻烦别人、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 因为低估自己的样貌与身材,我们可能会害怕向喜欢的人表白;

  • 因为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我们可能在想象一些不好的结果时,就会高度紧张……

但大叔想问:这种低估、“偏见”,是事实,还是我们自己制造出的恐惧与焦虑呢?


02

这世上的大多数人,

都在以为别人没有那么喜欢自己

最近,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 Erica Boothby 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喜欢的差距(Liking Gap)。[2]

在这项研究中,Boothby 最开始让一些彼此陌生的参与者单独聊会儿天,然后评估对对方的喜欢程度,以及预测、想象对方对自己的喜欢程度。

实际上,这个过程被录像了(得到了参与者的同意,录像内容只做研究使用)。

Boothby 发现,参与聊天的人,几乎都会低估对方对自己的喜欢程度。

然而,当第三者看聊天录像的时候,却可以准确看出一个人究竟有多喜欢另外一个人,即不会低估。


不仅如此,在一个研讨会中,Boothby 让彼此不认识的两个人进行大约 5  分钟的自我介绍。

并且,在时长为 1.5 小时的研讨会期间,这两个人也会一起讨论相同的话题。

研讨会结束后,Boothby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刚刚和你一起讨论的伙伴,在将来会有多大意愿再次与你研讨。

结果发现,他们都会低估这位伙伴想与自己在将来再次讨论的兴趣,认为人家可能不太想继续与自己一起研讨,

看吧,即使是研讨会这种现实的生活场景,人们也会毫不例外地表现出 “喜欢差距效应”,但更现实的,还在后面。

先来接受大叔的一个灵魂拷问吧:


你觉得室友有多喜欢自己?

Boothby 发现,在关于 100 多名住宿大学生的研究中,即使彼此住在了一起,但前五个月内,也会出现 “喜欢差距效应”。

也就是说,我们会低估其他室友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以为人家根本没有那么喜欢自己。


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低估那些陌生人对自己的喜欢呢?


甚至,会低估朝夕相处了 5 个月的室友对自己的喜欢呢?


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害怕的一件事,可能就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因此,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交中,会对自己不好的表现异常敏感,想着下次可以改善。

但问题是,我们一般会在把自己的问题放大到无限,当自己表现不好、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

即会出现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认为他人会看透自己内心不自信、紧张的想法。

因此,我们会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欢,以为人家把自己不好的地方都看穿了。

但实际上,别人根本没有那么关注我们。不会关注我们的各种小细节,甚至即使出现尴尬的行为与话语,他们也不会记很久。

只是一直,我们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进而导致低估了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所以害怕麻烦别人、害怕不被接受而不敢说出心里话。


03

9102年,你还在否定自己的美丽吗?


我们对自己的 “偏见”,除了低估别人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大叔还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低估自己的长相与身材。

曾经,有人邀请美国著名 FBI 通缉令画像师 Gil Zamora 来参加一个实验。[4]

实验的主要过程,是 Gil 拿手绝活:听口述,画人像

Gil 与其他参与者隔着一层纱,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Gil 会边询问参与者的特征,一边着手画作。

“你的头发长什么样?”

“下巴呢?”

椅子上的姑娘们,脑子里回想着每日每夜在镜中看见的自己。

她们开始抱怨自己的各种不完美。先是下巴

然后是脸上堆起的赘肉


在 Gil 画完之后,还没看到这些姑娘到底长什么样,实验的第二部分就开始了。

第二批上场的人,是那些姑娘们今天刚刚认识的陌生人,彼此只是有短暂的交流

他们在同样的椅子上坐了下来,Gil 依然看不到他们的样子,更不知道他接下来要画的,其实就是刚刚画过的那些姑娘们。

Gil 问着类似的问题:

“你要我画的这个人,她脸型是什么样的?”


“下巴呢?”


“你觉得她的脸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然而,这些陌生人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她的下巴,又小又漂亮

脸型很瘦,一点也不胖

想必,Gil 的心里也充满了疑惑,实验设计者故意找了两组完全不同的人吗?

刚刚是 “自卑组”,现在变成了 “自信组”?

实验结束的那天,实验设计者把第一批参加画像的过娘都请了回来。

那位抱怨自己下巴大的 Florence,这一天看到了两幅素描:

这第一幅,是吉尔根据她自己的描述所画的。

而这第二幅,则源自那位和 Florence 交谈的陌生人,所作出的描述。

看着两幅都是来源于自己,但完全不同的画作,Florence 仔细对比,最后她开心地笑了,即使笑容会撑大自己的下巴。

这一天,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两幅画看了好久,好久。


在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原来是那样美丽时,她们的内心中,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在觉醒:

“原来我一直都在低估自己,严苛对待自己,原来自己没有那么差,而是一种美丽的存在”。


想看视频请点这儿

https://v.qq.com/x/page/l1359dnw0jk.html?

大叔想说,由于社会文化、主流媒体等各种原因,我们大多倾向认为女性瘦瘦的体型、男性健壮的身体,是好的,是美丽的,是帅气的。

但这就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的身材、样貌越来越挑剔,不喜欢自己,不认可自己,也很难爱上自己。[3]

最后,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然而这并不是现实,只是我们在给自己制造焦虑与恐惧

04 

哈佛心理学家:不要再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看对自己的另外一种 “偏见”:

面对将要发生的负面事情时,总会低估内心的适应能力。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拥有一种创造模拟经验的功能

例如,考驾照前夜,我们可能会在大脑中模拟开车的场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遇到转弯怎么办……;


在网购前,我们也会通过在脑海中想象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再决定是否购买。

这种想象模拟的功能,叫做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1]

心理模拟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种:过程模拟结果模拟

考驾照前在脑中模拟开车,就是一种过程模拟,即模拟每一步怎么做;

网购前模拟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就是一种结果模拟,即模拟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

根据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过程模拟有利于行动的顺利进行。


而结果模拟,则存在偏差,一般是会夸大模拟的结果。

例如,我们来进行一个想象。你可以幻想这样的两种未来,看看更喜欢哪一种。

第一种未来是抽奖中了 500 万头彩;


第二种未来是没有中彩票,而是出了意外车祸,导致截肢。


你可以考虑一下,但你更可能想的是根本不需要考虑。

但问题是,这两种不同的境遇,会影响一年以后的幸福感(happiness)吗?

来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Daniel Gilbert 通过调查,得出了令人震惊的事实:不会。[5]


Daniel Gilbert 在 TED 演讲


Gilbert 教授与其他同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无论是选举的输赢伴侣的得失晋升与否考试成败等等,对我们影响的严重程度与时间长短,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最近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我们在预测未来的情绪时,无论正负,都会有夸大的成分。

特别是负面情绪,我们在想象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自己会痛不欲生,很久都难以平复过来。

例如,想到伴侣要离开自己,会觉得自己一个人根本活不下去了。

然而,实际上,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痛苦、内疚、羞愧等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与强烈程度。[6]

这是为什么呢?

Gilbert 教授发现,这是因为我们的快乐是可以人工合成的(Synthetic Happiness)。

这种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力量每个人都有,即一种心理免疫系统(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

这种免疫系统通常是一个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让自己感觉生活很美好


例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者把眼前的 6 张莫奈的画作按照他们的喜欢程度进行排序

实验结束时,研究者告知他们,现在实验有他们第三、第四喜欢的画作,可以选择一个带走,作为纪念。

当然了,大家都选择的是第三喜欢的那副画(因为更喜欢)。

然后,过一段时间,大概两周的样子,他们再次来到了实验室,对同样的 6 张莫奈画作进行喜欢程度排序。

结果你猜怎样?

他们把带走的第三喜欢的画作,排为了第二喜欢的画作!

也就是说,对自己目前拥有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后,喜欢程度有所增加了,即使最初没有那么喜欢 Ta

这,就是人工合成的快乐。

实际上,相信很多人和大叔一样,在想象自己将要面对一些比较差但又无法改变的情景时,通常会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一种自我安慰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快乐起来。

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类可以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05

写在最后 

我们可能一直在低估自己

低估他人对自己的喜欢

低估自己的身材与样貌

甚至,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

很多时候

我们都会以为自己过得不好

是因为他人的偏见

但没有想到

恰恰是我们对自己的 “偏见”(低估)

带来了诸多不快乐

正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正视自己体内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你或许会发现

快乐可以一直在自己身边



—The End—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陈武英. (2012). 心理模拟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Doctoral dissertation).
[2] Boothby, E. J., Cooney, G., Sandstrom, G. M., & Clark, M. S. (2018).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1), 1742-1756.
[3] Becker, A. E., Burwell, R. A., Herzog, D. B., Hamburg, P., & Gilman, S. E. (2002). Eating behaviours and attitudes following prolonged exposure to television among ethnic Fijian adolescent girl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0(6), 509-514.
[4] Dove’s Real Beauty Campaign.
[5] Dan Gilbert (2004).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 (TED Video).
[6] van Dijk, W. W., van Dillen, L. F., Rotteveel, M., & Seip, E. C. (2017). Looking into the crystal ball of our emotional liv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overestimation of future guilt and shame. Cognition and Emotion, 31(3), 616-624.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责任编辑:spencer,鲸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