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城市打工仔做回小镇青年,会更快乐一些吗?

前阵子一篇「我用所有积蓄三万块在鹤岗买房」的文章一度被刷爆,在许多人因为房价节衣缩食的同时,竟然还有如此便宜的对象,让不少人心生向往,考虑要不要带着目前奋斗的积蓄,到小县城过「简单」的生活。

面对这个问题,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现在正在大城市奋斗,过得不开心,心中萌生想要回老家的念头,你说,「回农村会比现在更幸福的机率是不是很大?」

对此,我先说结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答案是:「不!」


政策面说,城镇化表示现代化的大方向。从生活实际层面,农村出现男女比率失衡,一堆男性讨不到老婆等现象,这在说明一线城市的丰沛资源、多元文化让很多人用脚做出选择。

下面我们细细说明原因,以及什么样的人做回小镇青年会更快乐;什么样的人大城市过得不开心,有了想回归故里的心,最好三思而后行。

原因在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当一个人考虑幸福的时候,他需要综合考虑,并在考虑过程中,清楚和自己相关性高(内心真正关心)的因素,否则很容易做出误判。

攸关幸福的上限是「意向性」,

「需要」只是下限

避免误判,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分清我们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需要」(needs)

#意向性引领我们前进。我们内心想要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梦想和愿望。那是属于我们个人独特的生活目标,是我们独特性的展现。

#需要: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天生的欲求,没有会难受,得到却不见得开心。比如你饿了要吃,就算吃得粗粮,一样能满足需要,但你不会吃得多开心。

当一个人过得很辛苦,就很容易像一个吃不饱饭的孩子,他会想,「随便给我点什么吃吧!什么都好!」,但当他吃饱了,他就会想「我为什么要吃这么难吃的东西?」,有所不满,产生更高的自我要求。

但这样还没有达到意向性,意向性是一个人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后,对自己的未来下的重要决定,决定自己要怎么活,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自我。


人和其他动物不同,

在于人有更高的心理需要


A. 成本、压力和自我价值感

谈到幸福,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生活成本,还有生活压力。一般而言,生活成本跟生活压力似乎成正比,成本低则压力小,成本高则压力大。

所以有些人说农村生活幸福,因为成本低,故压力小。但这个说法实际上忽略了另外一个和幸福感相关的要项,就是「价值感」。

以母亲照顾孩子为例,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活儿,劳心劳力。但为什么某些女性当妈以后,愿意耗费时间、金钱等成本,去从事压力很大,看孩子写作业可能看到哭的妈妈呢?在于妈妈角色,让一些女性获得生命的价值感。

相反地,一个低成本、低压力的生活环境,如果缺乏价值感,那么就难以换取幸福感。这也是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原因,低成本、低压力,但也缺少更多获得价值感的来源。

B. 意义感和存在感

除了价值感,意义感和存在感,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特殊需要。

「意义感」是我们能够在我们做的事情中,得到一种能和自身产生连结的自我解释。比如有的人从事教职,别人觉得很无趣,但他自己觉得有意义,比如「我喜欢看见孩子有所成长」或「我喜欢单纯的环境」等。

相反地,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但他找不出对自己的意义,那么不管这件事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多好,对他来说都可能是苦差事。

和意义感相连的是「存在感」。存在感是「我被看见」的需要,不只是被别人看见,也包括被自己看见。

如果我们付出很多却没有被看见,我们会感到委曲,就像自己不存在了,成了人群中的幽灵。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总是要做满足别人的需要,才能被看见,那我们也会在过程中失去自己。因为真正的被看见,是「我们这个人被看见,而不是我做了别人喜欢的事,所以被看见」。

C. 焦虑与恐惧


除了追求价值感、意义感和存在感,相反的负性力量也会拉扯我们。

比如当我们在城市奋斗,我们拥有越多,同时也越害怕失去。

到一线城市工作,刚开始奋斗,很多苦都能吃,一方面因为生活充满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在这个阶段,人们对生活怀抱希望。

有些人的希望破灭了,但他们也不见得会回去,因为回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回去等于承认失败。另一方面,在一个城市积累的朋友圈、工作经验和生活方式等,回乡可能就要断绝已经积累的一切。

由于这一切是通过我们自身奋斗得来的,我们会更容易因为付出而放大我们成果的感受。就像自己种的水果,吃起来特别香。尽管可能水果摊有更美味的,少了付出效应,感觉还是不一样。

有些人来到城市之前会给自己一个目标,比如「赚到多少钱就回家」,但实际上就像越是富裕的人缴交的保费越多,一个人累积越多财富,他的消费方式就会逐渐产生改变,进而寻求更多的保障,而这又需要他累积更多的财富。

所以我们努力得到的,到底是收获,还是负担?是成就,还是重担,需要我们想清楚。然而,确实当我们付出越多,我们就越难割舍,包括离开一座布满我们奋斗血泪史的城。

小结:

做选择不等于负责任


「幸福生活」不是数学题。

更重要的是,城市也好,乡村也好,都不会因为你的感受变得不一样,就突然从天堂变成地狱,或从地狱变成天堂。

唯一能变的,十之八九是你自己。

如果离开城市出于逃离的需要。那么回家在喘口气后,可能你会像《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一样。喘过气来后,赫然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依旧在远方。回家这个「回」是「回来休息」,不是「想留下」或「回不去」。

所以如果你有了想要回归故乡的念头,我想你可以从我们上述的幸福指标仔细考虑:

第一、考虑你是否清楚回家的意向性,以及需要。

如果只是出于需要,那是什么样的需要?我只要满足需要就好?毕竟需要决定的是生活的下限,不是上限。

第二、无论在城市或乡村,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只要考虑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还要考虑价值感、意义感和存在感,从中才能获得支持幸福的动力。

而这三者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求。

第三、最后,无论做什么选择都可能后悔。

但生活不是通过选择而成的,而是通过选择之后的责任。某些人去了城市,他后悔了;某些人回家,也后悔了。但错了就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认了后悔,然后做出新的选择,去为我们的人生负起责任。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