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狐狸在觅食,突然,它看到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在不远的藤蔓上,狐狸口水直流,“一定很好吃”,它心想。狐狸尝试着爬到树上摘葡萄,可惜每次都滑回地面。狐狸精疲力竭地跑开了,一边跑一边安慰自己:“我敢打赌,这葡萄根本就没熟!”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做过这只狐狸吧?
01
他们是疯了吗?
狐狸想要的东西没得到。
它好像受伤了,伤在心里。
想要而不可得,因此痛苦?
不不不,当然不仅是因为东西没得到。更重要的是,狐狸的自尊被打击了。
“好吧,没得到葡萄,我承认。但这可不是我的错。”
与狐狸相似,人类在意识到自己行动失败或者误判了局势之后,都会下意识地想为自己开脱。
讲个真实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名叫利昂·费斯汀格的年轻人潜入了某个邪教组织,该组织的首领玛丽安·科琪自称能接到来自外太空的信号。科琪女士坚信在当年的12月21日,洪水将毁灭世界,但在12月20日夜里,一架飞碟会把她和信徒们安全送往克莱瑞星球。
科琪的追随者为此放弃了工作,散尽了家财,有的还抛弃了另一半,就等着末日前夜乘坐飞碟离开地球。
费斯汀格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假设:等到科琪的阴谋破产后,那些放弃了财产、等待飞碟的信徒,对科琪的拥护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强。
果然,20日午夜,飞碟没来。几个小时后,科琪女士向几近崩溃的信徒们宣告,克莱瑞星球告诉她:由于她的小团队无与伦比的忠诚,世界被救赎了。
再之后,如费斯汀格所料,信徒们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四处宣扬他们组织和领导人的英明神武、虔诚无私,并不断尝试拉人加入自己的队伍,似乎没人意识到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但背后的真相却是,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沉没成本太高,以至于当信徒们被迫面对负面证据时,一时难以承受,只能想尽办法抵抗那种说不清楚的尴尬感觉。所以大伙默契地启动了集体否认的防御机制,并尝试着通过增加同伴数量的方式,使原有的看法得以维持和强化。也就是说冲击带来的刺激太大,哪怕一条道走到黑,也不能承认“出错了”。
费斯汀格在这次潜伏行动结束后,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
02
什么是“认知失调”
人类是一种特别需要内在和谐的物种。内心世界和谐一致,人格就稳定,就有安全感。
而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矛盾信念、观点、价值观,或者做出有违自己信念、观点、价值观的行为,又或者碰到与现有信念、观点、价值观相矛盾的信息,特别是自我概念(诚实、能力、价值等)受到威胁时,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系列痛苦的负面情绪。这种内心信息相互冲突的现象就是“认知失调”。
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只有傻瓜才这么做,我不是傻瓜,所以我不会吸烟”与“吸烟让我高兴,我想要吸烟”就是一对难以相容的需求。如果让自己高兴(吸烟)就必须承认我是傻瓜(吸烟是傻瓜),如果我不是傻瓜(不吸烟)就不能让自己高兴。那我如果又想要让自己高兴(吸烟)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傻瓜(不吸烟)呢?这就出现了冲突,也就是“认知失调”。
理性上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吸烟者,最理性的办法就是停止吸烟,放弃吸烟带来的生理满足。但更多人采用的则是改变自己的认知:相信吸烟并没有那么危险,或者,吸烟可以预防肺炎。因为看起来,改变认知是更省力的方法。
同样,对于玛丽安·科琪女士的信徒来说,内心的冲突如此巨大,不仅需要处理这种反差,还需要通过拉他人入伙来缓解这种愚蠢行为的尴尬。
所以“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不只态度可以影响行为,有时行为也是可以改变态度的。
03
何时会 “认知失调”
面对压力,人们常用的方法叫做“甩锅”,属于外归因。
心理学家达里尔·贝姆认为,人们如果可以选择外归因,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这时可以避免自我评价受到冲击。费斯汀格的学生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则提出,如果无法外归因,且行为是主动选择的,且结果与个体的核心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让人不适的,保持一致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调整冲突中的一端,以消除失调,重新获得一致性。
让我们来看看常见的“失调”类型和消除“失调”的方式。
一、同时持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矛盾信念、观点或价值观。
1、前后不一致,即自主产生的新看法与原始观念不一样。
应对A:嘴硬,增强对原有观念的支持,否认新信息。比如,“科琪女士的信徒坚称是自己的组织拯救了全世界”。
应对B:接受“实践出真知”,根据新发现,修正原有认知。比如,“真香定律,承认自己原本的看法有偏差”。
2、决策后失调,即做出选择之后,感觉有点不对劲。
应对A:自欺欺人,通过高度肯定自己的选择,贬低放弃的那个来解决失调。比如,“放弃考研,就说读书无用”。
应对B:根据现实状况,做出调整。比如,“运动战的重要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二、做出有违自己信念、观点或价值观的行为,即言行不一致。
应对A:为行为辩解,通过模糊或否定原有态度,使新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来减少失调。比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
应对B:坚持原有态度,改变行为。比如,“承认吸烟有害,戒烟”。
三、碰到与现有信念、观点或价值观相矛盾的信息,特别是威胁到自我概念(诚实、能力、价值等)的信息。
1、努力后效果差,即花费了大力气做了一件低价值或者没有任何结果的事。
应对A:合理化努力,提高对这件事的喜爱程度来证明自己的投入是有价值的。比如,“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有一种致命的诱惑力”。
应对B:承认失败,接受现实。比如,“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及时止损”。
2、社会支持系统造成的失调,被迫接受与自有观念不一致的新信息。
应对A:坚持自有观念,否定外来观念。比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应对B:接受外来观念,否定自有观念。比如,请看下节……
04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
经常有来访告诉我说,他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有时候,明明感到愤怒,但周围人说,你就是玻璃心,你太小气了,这样下去会没朋友。
然后,“失调”出现了。
明明愤怒,明明委屈,但却不敢表达。因为愤怒是不对的,甚至连有愤怒的情绪都是不对的,是小家子气,是不被喜欢。
所以愤怒要被压抑,负面的情绪是原罪,只能开心。
“哦哦,还记得煤气灯效应吗?”
一个人通过扭曲现实,使另一人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以实现对他的操控……
我们对一个人的感情越深,就越相信他,就越难分辨对方的态度有多少是有害的,有多少是有益的。
“我们依恋的人有时也会害了我们”,这对谁都难以接受。
吞下与真实感受有巨大差异的外来评价,会让一个人的内在越来越分裂,越来越不确定。
结果只有两个:彻底的压抑自我永远的依附他人,或者,长久地活在失调的痛苦中承受折磨。
05
如何处理“认知失调”
自欺欺人,明显是糟糕的。完全无视自我也是很难达到的状态。对“认知失调”不合适的处理,有时会导致人们的自我毁灭。
印尼有一位“大师”想要证明新冠病毒不存在,就带着朋友去医院吸入新冠患者口中的空气,几天后,两人都发烧了。朋友入院治疗,保住了性命。大师拒绝治疗,他坚信:新冠不存在。几日后,大师病情恶化,抢救已经来不及了。
要想克服“认知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底线是必须承认错误认知的存在。而一个人在情感、金钱、道义、责任方面所冒的风险越高,其结果越是难以改变,承认错误认知的难度也就越大。
但不管怎样,承受短暂的痛苦,面对真相,以获得长期的益处,仍然是值得的。
保持成长性状态而非防御性状态,是每一个渴望成为自己的人都需要做到的事情。
为此,我们得培养下面几项能力:
1、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觉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和失调习惯。
2、认识到做一些愚蠢、不道德或伤害他人的事情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愚蠢的、不道德的或残忍的人;一次欺骗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就是个“骗子”,除非我不断为自己辩护。
3、通过培育强大的自我和现实检验能力来识别冲突信息。
4、不被“面子”所左右,理解并接受承认错误是勇敢且值得尊重的。
5、基于现实而不是周围人的评价评估自己。
“那如果我不知道现实是什么怎么办呢?”
那就多观察,多思考,多读经典书籍,多问自己“为什么”,然后找几个有高认知能力的前辈聊一聊。
注意,这里的认知能力不是他的社会成就,而是基于现实,看清本质并能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的能力。
最后,保持批判性思维,勇敢地面对现实,再基于现实做出努力。
然后,一切就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