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爱的五种成分,你才能学会爱(三)

01

爱是一种依恋的行为


爱,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依恋关系无休止的需要。

人类这种动物从开始到现在,繁衍昌盛的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这种依恋感,这种依恋感才使得人通过这种无休止的需要,使我们这个种族能够更好的发展。

我们成人以后,心理上仍然跟我们早年的行为上依恋是一样的,我们在心理上常常是需要接近那些更强壮,更智慧他人,获得我们的安全感,这跟你的生物学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最初的时候,产生强烈躯体的依恋,那是跟生存,跟我们自我的发育都有关系。后来长大成人,终生我们都会对某些客体,特别是强壮的、智慧的客体在心理层面上产生强烈的依恋感。

而且我们来源于幼儿期这种特点仍然保留,那就是吞没的,是饥渴的,铸就了我们个体对依恋对象交往基本的策略,所以儿童期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个客体能够全部马上来满足你的,那么到了成人期以后,我们仍然保留这种基本的策略,这种也体验在我们的婚姻中间。

当你配偶的行为跟你的想象不相吻合时,你自然而然不会怀疑自己内心的早年的满足特征,而是会怀疑对方行为的动机,就会缺乏信任、安全感。

甚至为了平息这种内心的不安全感,我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意识层面上的给出一个理由,坚信对方的行为动机,而且哪怕对方的辩解,也认为越辩解越证明我想的是对的。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付诸行动,这种有意无意的误解,会加重双方的挫败感,进一步加深两人之间的裂痕。

所以,我们从依恋这个角度,我们人希望对方是更强壮、智慧的,特别是指心理层面上的体验和象征意义上的。这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对方是达不到要求的。

这是我们说的第四点,爱是一种依恋的行为。

02

爱是个体早年

人际关系模式的重现


我们在儿童期,当我们孤立无援,当我们绝对的需要依赖我们重要客体的时候,这种跟重要客体日复一日的交往体验,使得个体逐渐在潜移默化内化了这种交往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心理的行为模式。

因此在之后的发育过程中,在成人以后,个体不断的兼收并蓄,经过调整、整合形成了自己今后观察和评价重要客体。

这种外界的表现,对方的表现,跟你想象不一样的时候,你常常会歪曲事实,而不是修改自己的标准。

到达了成人期,我们就按照我们的想象在外界生活中去寻找,尽可能符合的人和事,依此跟他建立联系。

所以我们在寻找人的时候常常是按照我们脑子里的想象去寻找那个他,找到了以后,就把他当成他,这样跟他建立联系。

当然,事实上没有你找到的那个他会跟你百分之百吻合,这样我们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矛盾和误解。

这是一个死循环,你是按照这个去找的,找到了以后你来证明说我这样想是对的,所以一旦这个关系进入了恶性的循环,常常是很难收住,所以我们更加需要专业的人士,至少他在寻找专业帮助的时候,你应该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我们过度的固着于自己的固定想法,特别是你童年期有过创伤体验,因此你就有一个未尽的事宜,你的内心就有强烈的忧失的情感。

当看到了某些事情,特别跟你早年的创伤有关系,你就会迷失方向,不顾事实做出不尽情理的行为,最后使得双方造成深深的矛盾和误解,甚至酿成无可挽回互相的伤害。

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两人的互相伤害,最后无可挽回造成了悲剧。

文:李军旗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