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逃避”不等于“放弃”
前段时间的《脱口秀大会》,不知道大家看了吗?
脱口秀演员王勉演绎了一个日常习惯逃避的人,这个爱逃避的人不喜欢去上班,不喜欢回家陪女朋友,不喜欢见未来的老丈人和丈母娘,因为还没想好现在是否要稳定下来,甚至为了逃避去倒垃圾而把自己关在厕所里……
这个人总是在逃避,以至于他是如此痛苦和分裂。如果他能做到像他唱的那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逃避”,或许他也不会这么痛苦,可是很明显,他做不到。他明明是一边逃避,一边内心充满纠结和挣扎;他一方面在做一些放弃的事,一方面好像又意识到这样不太对,不能坦坦荡荡地放弃、直面损失。
他两头不靠,夹在中间遭受冲突和分裂。
我觉得如果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可能人就不会这么痛苦、这么纠结,至少在态度上,我们直面了要承担的损失,做出了我们要做的选择,也算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任的方式。
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逃避”很明显就是一种自欺欺人了,就像王勉在节目中演绎的那样:这个人真的好痛苦啊。
问题并没有解决,它依然存在,不是说你不去倒垃圾,你躲到厕所里,垃圾就会不存在了。只要你在意垃圾这个事,它就会持久地在内心里折磨你。
要想心安理得,如果更看重追求房间干净整洁就去倒垃圾,如果更看重个人自由,想要自由自在,就要容忍垃圾可能会倒得不及时。
最怕的是他既想要房间整洁干净,又不愿倒垃圾。他好像什么都想要,却时刻陷入自我的内心冲突之中。至于背后的原因,他也没有去探索。
一个人总要有所选择,选择放弃或者选择付出。人生就是不断地做出选择,也是不断地承受失去的过程。
在成长的路上,面对外界扔过来的难题,选择逃避,不去面对,然后在逃避里自我折磨、内耗,是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表现。
而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你不敢认识的自己,也是一个你并不了解的自己。
2. 为什么有的人总在逃避
习惯性逃避跟一个人无意识中倾向使用的防御机制有关。
王勉演绎的这个人,看上去使用的防御机制偏向于:压抑和否认。
压抑就是能够隐隐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需求和感受,但是不允许自己去体验那个需求和感受,从而也就无从谈起去面对那个需求和感受,进而无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从另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说,压抑意味着我们有另一个自我的部分存在,但是我们意识层面不太允许他存在,于是他就在潜意识层面不停表达自己,偷偷捣鬼,干出一些跟意识层面很不一致的事情。
比如王勉演绎的这个人,他很讨厌去上班,这已经是非常强烈的感受了,但是他好像并不愿意去光明正大地体验这种感受,从而体会和分析一下:
为什么不想去上班?
是讨厌领导?
是不喜欢工作?
还是和同事处不好关系?
还是其他……
他似乎根本就不给自己这样体验和分析的机会,当他感受到不想上班的强烈情绪时,立马去把它付诸行动了:把车子让给别人,然后可能会让自己迟到。
他是通过一种“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有一种隐隐的意味:用一种让别人惩罚自己的方式,使问题浮出水面,或者来终结这个问题。
反正我自己是不能面对这个问题的,我只能通过“迟到”“加班消磨时间”“来个辣子鸡,不要子鸡”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其实是:
“我有不同意见,我现在还没想好要结婚,我对工作有意见,我很抵触,我们需要谈谈。”
这就像是外界有个厉害的、苛刻的人,在逼迫着他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而他不能提出任何反对意见,或者其他自己的想法。他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然后偷偷摸摸地让其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
这样的人,似乎只能委屈地活着。内心在呐喊,但现实行为中却没有力量去说出自己的需求,甚至面对自己的需求。
可能他们认为,表达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会导致冲突,这种冲突是他们无法承受的,灾难性的,所以他们只能逃避。
很可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不被允许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体验自己的感受。
如果有人可以重视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他们也不至于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
王勉还演绎了一段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爸爸为了躲避妈妈,撒谎说要去看儿子,实际是去跟朋友打麻将。这里其实也表达了两个问题:
第一,爸爸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很逃避。他面对妻子的要求,习惯用欺骗、撒谎的方式去解决。这就无法给孩子树立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榜样,也很难让他习得面对自己、面对问题的力量。
第二,妈妈可能是一个非常强势的、控制欲极强的人,喜欢要求别人按照她的想法和要求来,不然丈夫可能也不需要去欺骗或者逃避她。孩子养成这样的性格,跟妈妈的养育方式关系很大。
有很多父母在家里过着非常享受的生活,他们可能一手遮天、说一不二,要求自己的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
在这种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很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真实的自己和父母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他们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外表看上去懂事听话,实际是使用了“被动攻击”。
久而久之,遇到问题不敢表达,因为害怕被否定或者受到惩罚,他们卡在“想要又不能”的冲突里,无能为力。
一句话,隐藏在“习惯逃避”背后的,是对自己感受和需求的不敢确认,是自身力量的孱弱、对冲突的害怕,和对外界敌意的想象。
3. 逃避型人格自救之道
1)肯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你不想去上班,不想倒垃圾,不想陪女朋友刷剧,不想在大张伟和李云迪面前弹乐器,出现这种感受时,不要急于立即马上去否定这种感受:
比如“我不能不想上班,我不应该不倒垃圾,我不能不陪女朋友刷剧,我不应该在大张伟和李云迪面前弹乐器时感到紧张退缩”。
你就是出现了这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正当的,真实的,不是虚假的,也是客观的,不是掩饰或者不承认它它就会不存在的。
这不意味着你不好。
承认和肯定这种感受的存在,是面对的第一步。
就像有的人当众演讲会紧张,承认自己就是会紧张是面对的第一步。
有了这第一步,你才能定住自己,继而有了后续去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可能。
如果你在这一步上是压抑和否认自己的感受的,那么你就会习惯性的去选择逃避,然后长时间的去陷入到冲突和内耗里。
假装这些感受不存在,或者不敢大大方方的承认这些感受是存在的,是在回避关系或工作中的问题,但是回避他们不存在,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2)分析逃避背后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我不想上班?我到底对工作有什么不满?不满意领导?不满意环境?是觉得工资太低,房价太高?是生活压力太大,我因此迁怒工作?还是对某个同事不满?
是什么原因让我不想去倒垃圾?是不是最近太累?
是什么原因让我不愿陪女友?是不是对女友的某些方面不太满意?是不是感情出了问题?是不是害怕和她发生争吵?
分析逃避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才有后面的解决方案。
3)直面现实需要勇气
现实常常会刺破幻想,这会让我们感觉到痛苦和残酷,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生还有更痛苦和残酷的事:那就是不去面对,让自己一直活在幻想的恐惧中,那其实会更加折磨你。
真实世界的痛苦和残酷的级别可能是1,而想象中的痛苦和残酷的级别会达到100。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被想象中的痛苦打败了。
就像一个人怕鬼,躲在被子里瑟瑟发抖。人们很容易被心里想象的鬼给打败,因为想象中的困难或者恐惧是无法克服的。
但是现实不是,现实是一个有边界的东西,它的困难和痛苦都是有边界的。
我们常常被自己想象中的痛苦和恐惧给打败,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尝试去看看真正的现实是怎样的?它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这会帮助你克服逃避。
你会发现,越不逃避,你会越有力量。
对于习惯性逃避的人来说,了解逃避背后的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逃避形成的因素还有很多,它们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个性特征等等。这些因素绝大部分深藏于我们潜意识的深处,等待着我们去看见、去解除。
2020年,是我进入心理学这个领域的第18年,结合自身超6500小时的心理咨询实战经验,我从“逃避心理”的角度入手,写下了这本新书——《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受困于逃避心理的人们,重拾自信,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气。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逃避”的人,或者有逃避倾向的人,欢迎购买此书,一起来探讨“逃避”的问题。
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愿这本书能给到你一些启发。
【赠书福利】
“战胜《习惯逃避》的自己”有奖故事集活动——
参与三个有关“逃避”的故事集,发布1条星标故事即可领取读书会/冥想7天VIP~
最终三个故事集内星标故事总获赞数前5名用户将获得老师亲笔签名新书《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一本~
点击下方文章了解活动详情↓↓↓
另外,如果你对“逃避”这个话题特别有疑惑或感悟,达芙妮将作客壹心理直播平台,9月23号晚20点在壹心理首页直播频道,跟大家一起来聚焦“逃避”这个话题,聊聊那些生活中让我们难以面对的“逃避”之痛与“逃避”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