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都知道,就是改不了?

文:高琳
来源: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原文标题:知道要改,却总是不变。改变的8个雷区,你踩了哪个?

作为中国最贵的高管教练之一,有两种人是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收的。

 

第一种是公司已经打算把他干掉了,但想最后试着挽救一把,于是请个教练来当那最后的救命稻草。而在我看来事已至此,无论这个人怎么努力改变都很难洗白,更何况改变本来也没有那么快。

 

另外一种,是这个人本来就没有真想要改变,就像不久前遇到的Michael。HR找到我的时候说作为公司高层,他在某些方面需要改变,才能带领团队走得更高、更远。基于此,我和Michael进行了一次教练约谈。谈完之后,我就果断把他拒了。

 

Michael看起来很想改变,态度也非常谦虚,但仔细听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仅仅想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而已。

这样的改变是他人驱动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改变需要很强的自我驱动,自己没有意愿再神奇的教练也是徒劳无功。

我师从的教练 ——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过去80年来,在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50位顶级思想家之一(Thinkers50)。他也是世界上最贵的高管教练。究竟有多贵呢?当年他为福特汽车的CEO做教练的时候,收费为20万美金一年。

 

古德史密斯博士在帮助了上百名CEO和高管实现了行为改变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有意义的行为习惯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心甘情愿地想要改变

确实,想一想上一次你成功的做出一个改变是什么时候?你又是怎么实现的呢?为什么改变永远比我们想象的难?

 

因为说到改变,我们都是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古德史密斯博士在《纽约时报》排名第1的畅销书《自律力》这本书里总结了这样几个关于改变的误区:

 

误区1:

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明知刷抖音、 刷微信浪费时间,可每天还是忍不住刷上两三个小时;经常念叨“早睡早起身体好”,可不也总是深夜爆肝早上赖床?都知道运动有益健康,可每天做最多的运动不还是刷键盘?

 

所以,改变的第一大误区就是低估了认知和改变之间的距离。

误区2: 

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上周,我有一个朋友陪客户去欧洲,临行前她老公不断叮嘱她:“你的包已经很多了,这次就不要再买买买了。”

 

朋友信誓旦旦去了,结果回来的时候多了一个行李箱。她老公问她:“不是说好不买了吗?”她回答说:“客户都在买买买,我不买也不合适啊。”

 

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低估了身边的种种诱惑。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一台威力巨大的振动器,不断抖掉我们身上的意志力,让我们偏离最初预设的轨道航行。

 

误区3: 

今天是个例外的日子

 

那些吵吵着想要减肥而永远减不下来的人,十有八九隔两天就会有一个值得庆祝的“好日子”,计划永远从明天开始。所以说“高手是持续性自律,而你是间歇性自虐”。

殊不知反复无常对于改变来说是致命打击。

误区4: 

我有很多时间

 

我们总是相信“来日方长”和“明日何其多”,相信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做出改变。结果就是你今年的新年计划,跟你前年、去年的看上去差不多。并且,极有可能和明年的也一样。

 

误区5: 

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为了改掉我的坏脾气,我曾经参加过很多灵修心理工作坊,大师上面讲的时候,我收获到很多顿悟时刻,痛下决心回去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然而,回到家里好脾气没两天就又被打回原型,该跟儿子发脾气还发脾气,一点儿不耽误。

 

顿悟很好,它可能会是撬动改变的一个契机,但我们不能期待一次顿悟就能让人发生真正的改变。

 

误区6:

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最近,我的助理在努力减肥,连续一两个月了都看她在啃草。今天忽见她吃起了烧鸭,我惊讶地问:“你不减肥啦?!” 她愤愤道:“吃了两个月沙拉,一克都没少!这样的努力有什么意义?生气,不减了!”

 

她忽略了的问题是: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她的身体更健康了,皮肤也更好了,这不是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总是期待“公平”,“付出总会有回报”,可是经验告诉我们付出总是有回报是真的,只是这个“回报”不一定是你期待的,也不是付出完了就立刻会发生的。

误区7:

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真实了

 

曾经有一个被我教练的高管,技术出身,也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教练一开始他就跟我说,他不想变得开会积极爱表现,作为一个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如果变得那么外向呱噪耍嘴皮子,就不是他了。

 

我告诉他,“积极发言”并不是让他从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外向的人。作为部门的领导,他应该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承担起他的角色需要他做出的行为,他也有义务让团队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被看到。

你改变了也还是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已!

 

误区8:

我有自知之明

研究证明,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高估自己,而更可笑的是,我们还都坚信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客观公正的。

每次跟我的教练客户分享来自他上司,下属,平级相对客观的360°反馈时,对方的反应除了惊讶就是惊讶,难道我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魅力?难道我的下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爱我?

我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情商测评时,也被其中偏低的“同理心”分数惊到了。这怎么可能呢?我可是教练啊!我甚至不屑一顾的说这个报告就是不准,直到我的教练问我:“如果你长胖了,你会说就是称不准吗?” (其实我心里想说:是的!)

怎么样?以上8个误区,你中枪了吗?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通常会在第一次教练约谈时,判断一下这个人是否有改变的可能性,省得浪费我的时间还砸我的牌子。

我还会让我的每一个高管教练客户签字画押一份“军规”,承诺自己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 勇气

任何改变都需要勇气,因为你需要从舒适区里走出来,并且对自己建立一个真实的认知。对于很多人来讲,能说出“我需要改变”这几个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之前那个Michael其实也未准不想改变,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而已。

  • 谦卑

和勇气并存的是谦卑。每次我都需要给客户解释这个词,因为他们通常会把它和“谦虚”搞混。其实“谦虚”可以装,“谦卑”装不出来。

所谓“谦卑”就是有意识地不让“小我”干扰到改变的过程。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为自己的改变赋予一个更大的意义 —— 你的改变并不仅仅关乎于你,更关乎于你身边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家人和团队。

  • 纪律

改变是建立更有效的习惯的过程, 这需要严格执行一套自律计划。但光指望“自律”不靠谱,你还需要“他律” —— 你需要建立一个机制让身边的人可以持续给你真实的反馈。

所以,我在教练的过程都会让客户的老板,无论人在何处,级别多高,定期提供反馈。

自律+他律 = 纪律。

这三条“军规”并不是我发明的,它也是我认证的古德史密斯领导力教练体系中的。亲测非常有效!大家不妨也试一试。

总结

关于改变的误区,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三个方面:

  1. 盲目自信。对自己,对环境

  2.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客观借口

  3. 我们对于改变的焦虑

然而古德史密斯博士认为危害最大的思维误区其实是认为“改变不需要规划和帮助”。

其实正因为我们天生自以为是,才需要有人为你照镜子,帮你看到自己的误区和盲点;

 

正因为我们都是改变的高级策划人,却是低级执行者,才需要监督和反馈;

 

正因为改变是如此之难,所以才需要帮助。

而教练就是那个帮助你改变的人。

作者简介:高琳,从500强企业高管到高管们的教练,著有职场畅销书《职得》。创立“有意思教练”,为职场人士打造“成长加油站”,全面提升沟通能力、情商、战略思维、影响力。来源: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