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知道正确答案,遇到谣言还是会上当?

文 | 王朝靖
来源 | 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

我们先看两个问题:

圣经故事里,谁出卖了耶稣?

摩西把动物带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带了几只?

在这两个问题里,多数人会回答「犹大」和「两只」。即便他们清楚地知道带动物上方舟的是诺亚不是摩西。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发现,在「摩西问题」里,80% 的被试者都没注意到题目里有错(但事后都能正确回答出「谁把动物带上方舟了」)。即便他们事先都被告知题目里可能有错,也见过错误的例子,这种情况依然会发生。

人类天生不善于核对事实,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扮演「事实核查员」,要求他们「逐句检查」故事内容,结果显示,受试者平均能发现 30% 的错误,但根据他们此前掌握的知识,这个比例应该达到 70%。

在假新闻泛滥的如今,即便我们早已知道正确答案,但在阅读谣言的时候还是常常会上当。究其原因,大致有这几种:

▌人们会首先默认所有的叙述都是真的

人类普遍倾向于相信某件事是真的(毕竟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事都是真的)。对正确的信息,我们只要接受就行,而对错误的信息,我们需要暂停一下、花额外的努力回想起记忆里的正确信息、作对比、得出「这是假的」的结论。

▌其实人们并没有那么在意「完全正确」

人们平时的交流中,并不是像电影里背台词的演员那样流畅的,停顿、语塞、错音、重复、口音、啊呜嘿呢呐…… 我们生活在充满瑕疵的对话环境里,为了让对话进行下去,我们需要对这些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某条信息和真相足够接近,人们就愿意接受它。

▌人们对负面消息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正面消息

出于生存本能,我们会对坏消息(或者说「有危险感的消息」)提高警惕,回想父母辈经常转发的那些谣言,多数都是「XXX 对身体有害」、「XXX 害我之心不死」。比起新闻里那些喜庆欢快的事,我们也更容易对悲观的、受害的、不公的消息更加关注,不论它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真的。

▌对 “说法” 和 “交代” 的渴求,难以接受模棱两可

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处于无知的空白状态时,我们急切地需要一个答案来填补这份空白,如果这个答案不是清晰的、完整的、很好理解的,我们就没法很好地把它复述出来,会很快遗忘。

而当我们看到的信息讲了一个精彩的、连贯的、容易想象的故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它、接受它,不论它是不是真的。当一句话朗朗上口得很押韵,人们也会更倾向于觉得它说得有道理。但多数事实,需要严谨的逻辑论证、收集证据、考察核实,还经常是碎片的、模糊的、晦涩的、说不清楚的,人们就没那么容易接受。

▌当我们身处群体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独立思考

“疯狂对个人而言是例外,对群体来说是常态。”

当我们吐槽大众是乌合之众,知道群体容易冲动又善变,但当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我们就越相信它是真的。三人成虎、谎话说一百遍就成了真话,随大流是一件没有心理负担的事,特立独行的人也没法在心理上消除群体压力。

当我们看到朋友们都在朋友圈刷屏转发一条消息,即便我们不同意/不相信这条信息,也仍然会按照它的思路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处在这个群体了。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Ty2UX1NEcdhxDt_-Kt1EQhttps://mp.weixin.qq.com/s/qTy2UX1NEcdhxDt_-Kt1EQ

作者简介:王朝靖,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好奇心研究所(ID:QLab42),来自「好奇心日报」的一个常年发布突破性研究且颇具气质的公众号。

责任编辑:Spencer  蘩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