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听到批评,我就会失控?

不要说被外界批评会让我们不舒服,即使一句“逆耳忠言”恐怕也会引发我们心底的海啸。虽然逆耳忠言未必是批评之语,但是听的人却觉得它与“批评”无异,或多或少让人感到不得劲。

 

你对厨师说“这菜真是咸啊”,与你对他说“这菜要是稍微淡点就更好吃了”,都会让他感觉不好受。因为这两句,他都会认为你在质疑他的专业能力,这会让人很没有面子的。

 

说到底,忠言逆耳只不过是另一种批评而已,历史上有很多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但往往结果都不是很好。因为这而被杀头的、流放的、遭受牢狱之灾的人是不计其数。不说这些帝王将相,就单单说咱们这些平常百姓,哪个人没有被老师、领导、朋友或是父母批评过呢?被批评后,谁又不是带着愤怒,伤心,羞愧或是忧郁继续生活下去呢?

 

有时,在被批评时还会和对方怼一下,辩解一下。假如因为顾忌对方的身份或是现场的情况不方便解释,私底下我们也会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一番;要么拉着好朋友大倒一番苦水,骂骂娘才算完事。有时还想象自己也是古代帝王,一定也会拿几个人来开刀,以此来发泄不满。

 

批评所带来的巨大威力,就像寒冬夹杂着雪花的冷风打在脸上,冰冷刺痛。可是,为什么批评会让人们感觉不好受呢?又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那么剧烈的情绪反应?不就是几句简简单单的批评之语,凭什么会让人们的行为或言语失控呢?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外界对我们的批评呢?

 

理解“批评”

 

“批评”其实有很多意思,第一种是指我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或某一理论来对外界事物进行评判。比如,考古学家会根据文物的结构、质地等,来确定它是否有研究价值;

第二种意思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的批评之语,这类批评是指一个人对缺点或错误提出的意见。这也是最常见的“批评”,是我们经常要面对到的。比如,“这件衣服的布料很差”,“那家餐馆的环境很不卫生”,“你的工作完成的质量不高”等等。

 

其实可以看出,批评是对事物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意见,并不是抱怨、指责或是人身攻击。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贬义词。细细看来,会发现“批评”还是一个很正能量的词。因为“批评”可以让我们知道外界的反馈,及时明白所做的事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积极的调整自己。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绝不会认为“批评”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当老板让自己去他办公室一趟,也绝不会拍起手欢呼道“老板要批评我啦”,好开心。这是因为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所体验到的情感、所接收到的评价,都会慢慢形成一个人认识或是评判外界和自己的独特思维模式,情绪特点以及行为方式。

 

而当面对外界的批评时,人们便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来处理、加工它。这期间必然会带着极强的情绪色彩。

 

分清“批评”的性质

 

有时候,你会发现外界对你的批评简直就是胡扯八道,无耻报复,人身攻击;有时候,你还会发现,他对自己的批评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一下子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能够得到外界“良性”的批评,不亚于在漆黑的山洞里看到一丝亮光。但如果遇到了针对你的“不良”批评,那简直就像在步行街也能踩到一坨便便,让人愤怒、无语。

 

我们应该学会区分出哪些是“良性”的批评,哪些是“不良”的批评。“良性”的批评是指那些针对事情本身,在理解和认真思考之后给出的意见,而不是强词夺理、无中生有、没有根据。这些良性意见可以让我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而那些“不良”的批评则带着极强的个人情绪色彩。这类人所提出的批评并不是针对事情本身,而是因为自己的嫉妒、愤怒等不良情绪需要找个发泄点。恰恰你就是他们要找的猎物,因为你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他们强,或是不小心触碰到他们敏感的神经了。他们想通过激烈的言语来打压你,让你出丑、愤怒,以此来凸显出他们渴望被关注和肯定的需要。

 

所以,当面对外界的批评时,我们首先要弄清,这究竟是“良性”的批评,还是针对自己的“不良”批评。因为弄清这一点将会决定自己会以什么样的情绪和态度来面对它。

 

如果是“良性”批评,我们就不会反应很强烈,极力为自己辩解,而是能够耐心的听下去,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那样的问题。这会让我们受益。但假如是针对个人的“不良”批评,那么我们就可以当面揭穿对方,请对方就事论事,而不是人身攻击。然后为自己进行辩解,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但要明白的是,即使我们面对“良性”的批评,恐怕也会感觉到不舒服。因为外界批评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被质疑,没有被认可、理解或是尊重。尽管知道对方只是对事不对人,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做出“这件事没有做好,说明我不行”这样的联系和推论。

 

当对方提出批评的意见时,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考虑再全面一些,再深刻一些,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况且,一件事也并不能决定我们的能力和价值,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接受批评时,便能够快速调整好自己,恢复自信。

 

不过,要想更从容的面对批评,还需要明白:批评为什么会让一个人愤怒,自信心下降,自卑,甚至开始封闭自己?

 

为什么批评会让人不舒服

 

批评意味着要对人和事进行评价,而我们其实对外界的评价是很敏感的。人们天生爱多想、多疑,这一点也不假。当外界对我们做出评价时,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我们都会联系到自己。我们可能会对批评进行思考:它肯定是故意针对我的;的确是我能力太差了;我可是专业的,我能有错吗?

 

批评之所以让我们不舒服,是因为它可能触碰到了自己一些柔软的地方:自我价值;自卑之感;尊重的需要。

 

1.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我们在长时间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反映着我们对周围的存在价值以及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自我价值感,是我们看重自己,觉得自己受到周围人的重视,并在有良好的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这种自我价值感,使我们自信、自强的来源。

 

当接收到外来的批评时,我们会因为某些关键点而感觉到自我价值遭受了挑战。批评会触碰到我们自我保护的电网,然后向我们发出嘟嘟的警报。我们会觉得自己被质疑,没有被外界认可、理解,会被外界抛弃……尽管这些快速出现的想法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就感觉到这就是真的。

 

于是,我们就会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剧烈反应,想尽快恢复自己在外界中的形象。我们会感到自己没有被理解而愤怒、失望、焦虑,想极力解释和辩解这些事情是有原因的,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值得信赖的。

 

可惜的是,当我们越是这样冲动和情绪化,外界就越认为他们的批评是正确的。这反而使自己的境地更加的糟糕。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忍住打断别人来为自己辩解的自动行为,耐心的听对方讲完,然后再针对某些问题给出自己的解释。尽管很不容易,但只要多实践,就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

 

2.自卑之感

 

有的时候,外界的批评还会让我们再次看到那个自卑的自己。我们仿佛又听到了父母对自己选择的否定,老师对自己学习的批评,同学对自己的嘲笑……这些话语一遍遍的告诉着自己:你不行。

 

因为父母的严苛教育以及缺乏外界的鼓励和关注,我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对外界的评价极度敏感,内心的安全感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外界对自卑的我们批评时,我们便感到紧张、羞愧、焦虑,毫不怀疑的认同了对自己的评价,一点也不想为自己辩解。

 

由于这样,外界的批评便可以毫不费力的摧毁我们心灵的防线,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折磨。即使对方的批评非常有道理、有根据,但我们依然会在心里谴责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回味批评之语,觉得自己让别人失望了,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而真实情况并不是这么严重,有时候甚至不是自己的责任。

 

这其实会让自己经受很大的委屈,即来自外界,也来自自我折磨。针对这种情况,自卑者需要在外界的鼓励和帮助下,不断完成内心建设,调整好自己。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

 

3.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需要尊重别人,也需要被别人尊重。当没有得到外界足够的重视和尊重时,我们会感到耻辱、愤怒。恰恰批评这一行为就很容易击碎我们身上“尊重的外衣”,让我们露出真是的自己。

 

领导当着众人批评员工,老师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指出了一位同学的问题,群里的一个好友突然说你不该一个人去吃火锅,学生在课堂上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些都是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和位置,而只顾自己大说特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对方的批评是有多么的合理和正确,当事人恐怕也会恼羞成怒,或是置之不理。

 

当我们尊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批评只会让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全部失控,因为这会让我们感到被轻视,被羞辱。一个被轻视,被羞辱的人,是不会好好和对方说话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很大的智慧来对外界的批评进行处理了。

 

当我们遇到那些不尊重自己的人的批评时,你不需要处处忍让,而是狠狠的给予还击。那些不尊重你的人对你的评价,自然不是客观的,他们只想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绪宣泄,从而占得上风。此时,如果你能无视他的表演或是笑着阐述自己的观点,那么对方就会成泄了气的皮球。

 

结语

 

批评满大街都是,它会穿梭于各种生活和工作场合中。你会在餐馆听到“这面不好吃”,在小区的广场上听到妈妈批评孩子乱跑,在飞机上的头等舱里听到旅客对晚餐的不满。即使你去公园喂鸽子,也可能会遇到讨厌你的鸽子。

 

所以,批评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你手里的饮料。喝完之后,及时把瓶子扔掉,不要让它成为你前进中的累赘就行。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