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纸象
编辑 :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投票:故事的开始,请你做这样一道选择题: (单选)
我目前是抑郁症患者。
我曾是抑郁症患者。
我不是也不曾是抑郁症患者,但我有家人或朋友患抑郁症。
以上均无。
在这颗星球上,生活着72亿6231万人,其中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4亿人,其中超9500万人受抑郁症折磨。
我们叫它“黑狗”,似乎这样它就变得温顺忠诚。像一条沉默而执着的狗,收起了利爪和牙齿。
它可能在人生中任何年岁找到你,然后固执地赖在你身边,要做你忠诚的狗。你挥挥手想赶它走,它却死死抱住你的裤脚。从此,它如影随形,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寄生在你的心脏里。它贪婪地吸噬你的能量,吞掉你的色彩,吃掉你的眼睛、耳朵和嘴巴。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抑郁症”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一份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一篇篇权威的心理健康报告,一起起自杀事件的报道……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为24.6%,代表了无数个年轻生命的苦苦挣扎,无数个家庭的彻夜难眠。名词和数字背后,
-
有哪些真实鲜活的故事?
-
有哪些生命在此产生连接?
-
又发生了哪些对话?
17个故事,跨越时间和空间,从上世纪末到此时此刻,从都市到乡野。与黑狗相伴的日子里,他们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让我们打开这本真实故事计划的《少年抑郁症》。
“他只是在小时候短暂地爱了我一下”
——当他们确诊抑郁症
在黑狗到来之前,每个少年都度过了相当长的阴暗时光,苦苦挣扎在泥沼中。父母的强势或忽视,同伴的孤立和歧视,学业的高压,家庭暴力、留守、校园霸凌、鸡娃教育、污名……
在这17个故事中,大部分少年的抑郁症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在小闫闫的印象中,小时候,爸爸还是一个笑眯眯、无所不能的温柔爸爸,会宠溺地对她微笑,和她度过午后的二人时光。然而,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爸爸开始整天把钱挂在嘴边,和妈妈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凶狠地吵架,负面氛围成为家庭的主色调。爸爸变得陌生,他“只是在小时候短暂地爱了我一下”。家庭从温暖的小窝变成她不愿回来的地方,她似乎只是局外人。
小妤的爸妈一直在外做生意,多年来把她寄养在奶奶家,后来又把她从奶奶手中“抢”回来,因为“总和奶奶在一起,会被说闲话”。16岁的她,根本无权选择。爸妈控制她、强迫她、误解她、不赚钱的时候对她发火,唯独不爱她。他们只是在“假装爱她”。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原生家庭远非绝对的罪魁祸首。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心理韧性、情绪调节能力等发展尚不完善,对于恶劣环境和压力事件,他们的处理能力本就差于成年人,更何况面对那些让成年人都感到棘手的问题呢?
他们一边寻找成长的道路,一边应对来自家庭、学业或同伴交往的压力事件,早已应接不暇。
“就好像被陌生人占领了身体”
——与抑郁症缠斗的日子
“心脏感觉像被绳子绑着一样越抽越紧。”
“一个小小的动作,我都要用尽全身力气去完成。”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恍惚间看见了一具骷髅。”
“我不知道我是谁。”
……
好像失去了对自己身体和感受的控制力,好像这具身体属于另一个人。
小芬意识到自己病了。外出务工的她,扛不住了就回家调养几个月,缓过来了继续外出打工,循环往复,如同候鸟。她一心想逃离那个带给她痛苦的家,却又不得不把这里当成心的喘息地。她白天害怕出门,晚上崩溃大哭,眼泪像开关坏掉的水龙头。她说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
周鑫从小被寄养在姨妈家,极度缺爱,怯弱自卑。处于严重抑郁和焦虑的她,在年末假期连续十几天不出门、不开灯,直到形容枯槁。她极度依赖朋友,就像干枯的植物拼命吮吸土壤中的水分;她又担心自己的病人身份会毁掉友情,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她害怕被抛弃。
小高因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中,情绪感知力早已麻木。确诊重度抑郁后,他扔掉报告单和病历单,把药藏进写字台的抽屉深处。
易安出现严重的躯体症状: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整个人浑浑噩噩,有一天在逃课后服了药。
孟秀爆发时,直接爬到六楼楼道的窗台上,被妈妈狠狠拉住。
抑郁症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减少行动迟缓的“三低症状”。他们可能会失去主动的动机,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容易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他们也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症状,例如食欲和体重改变、睡眠紊乱。他们可能会产生无价值感和内疚感,也可能会反复想到死亡,甚至存在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
正如书中写道:“当时的我就像是被一个陌生人占领了身体,一切都是失控的。”
“儿子抑郁后,我学着做一个父亲”
——父母的绝望与希望
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后,父母们做了什么呢?
小柳的妈妈在女儿确诊抑郁症后,火速卖房、辞职,带女儿去养病。她容忍女儿的喜怒无常、飘忽不定、极端情绪。女儿借网贷、冲动消费、住院又闹出院,她一次次地尊重、爱、包容。她时常筋疲力尽,满心无奈,临近崩溃,看到曾经自律自强阳光上进的女儿如今陷入混乱和消沉的泥淖,她心痛,更多的却是心痛后的强大意志与信念。“作为母亲,我还学不会放手。”终于,她把她的天使从泥淖中拉出来了。
吴佳的父亲在儿子患病后,只能用他略显幼稚的方式沉默地保护儿子。他带儿子四处寻医,尽管他找的“医生”大多是江湖术士,骗了他无数血汗钱;他跨越半个中国来到陌生的城市看望儿子,然后给儿子买红肠和小肚,再做一碗儿子爱吃的打卤面;儿子骂他、讨厌他、逃离他,然后躲了起来,他联系不到儿子,只能把打工赚来的辛苦钱打到儿子的卡中,而正是这笔钱把儿子从寻死的念头中拯救出来。吴佳说:“我和父亲如此蜿蜒的联系,像一条无形的脐带,一端吸着他的血,一端维系着我的生命,在我万念俱灰命悬一线的危难时刻得以逃过一劫。”
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在绝望中徘徊,然后再竭尽全力燃起希望。
“世界是一个闭环,你永远都被世界需要”
——爱是一种救赎
目前,忧郁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等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多虑平、赛乐特、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药物都是有效的抗抑郁药,但服用此类药物一定要遵照专业医生的处方和医嘱。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治疗等多种疗法。晒太阳、多运动,也可以改善抑郁心境。
而让改变发生的,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外,还有爱。爱是方法,是救赎,是治愈悲痛的力量。
小闫闫发病后的某一天,把写满心事的备忘录发给爸妈。爸妈连夜坐车来她的城市陪伴她。他们开始学着在她面前克制情绪,一向不做家务的爸爸开始择菜洗碗,妈妈查找各种资料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一家三口打羽毛球、旅行、看相亲节目。妈妈在自述中写道:“抑郁最怕的应该就是‘爱’了。”
小妤逃离了原生家庭,她患躁狂症的丈夫也开始接受治疗,病情有了好转。生活重新获得规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小芬遇到了爱她的丈夫。丈夫和婆家一直支持她看病、吃药,用爱温暖她,事事为她着想。他们给了她一个真正意义的“家”。
小柳在妈妈的无条件支持与爱中,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小柳在访谈中说:“远方总有爱,远方总有梦和希望。”
吴佳开始回归社会,做过装卸工,学过厨师,摆过夜市。他陪年迈的父亲去医院看病,回来的路上父亲靠着车窗睡着了。窗外是城市的灯红酒绿,窗内是父亲与儿子。
周鑫在睡前收到了朋友林庭安的消息:
“世界是一个闭环,你从来都不是废物,你永远都被这个世界需要。”
《少年抑郁症》:记录真实的抑郁症故事
真实故事计划把来自17个家庭的真实案例收录成一本书《少年抑郁症》。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窥见“抑郁症”这个词语背后更加鲜活和广阔的生命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少年们。他们挣扎、困惑、痛苦,曾经满是绝望,又重新燃起希望。本书记录了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将故事原本的样貌展示给你。你可以同情,可以冷静,可以掩卷深思。
我们可以看到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父母们。本书另辟蹊径,从父母的角度展示了他们眼中患抑郁症的孩子,丰富了叙述视角。在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更隐秘和伟大的爱与包容。
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曾经如何误解和污名抑郁症。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短短二十年内,抑郁症如何被人们了解、熟知、重视,看到国内抑郁症的治疗体系如何一点点搭建起来,而正是日渐完善的治疗体系,将无数少年和他们的家庭从深渊中拯救出来。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绝望,也看到了熊熊燃烧的希望。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