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壹心人6活动文章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一个人想做一套新西服,于是就将旧西服拿给裁缝照着做。几天之后,新西服做好了。这个裁缝的手艺很好,仿制得几乎完全一样。
可翻到后面,那人却发现一个地方有被挖掉以后又重新补上的痕迹,他感到很疑惑,就问裁缝这么做的原因,裁缝答道:“我这全是照你的样式去做的啊!”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旧西服后面有一块补丁。
看见别人玩短视频、配音、写作赚钱了,就热情地搞起来,结果耽误了工作还没做出成效;
看见别人恋爱、结婚、生娃了,就急慌忙四地去相亲,恨不得马上把自己嫁出去;
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弹钢琴样样红,父母自动开启了鸡娃的焦虑模式;
……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做一个“跟随者”,盲目跟风,走得太快,以至于都忘记了为何要出发。
这种现象,叫做“毛毛虫效应”。
一
毛毛虫效应的由来
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松针。
他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地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最终绕圈七天七夜,集体气绝身亡。
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虽然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人也是从众的高等动物,一旦思维定势形成,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我家小区两边各有一个冷饮店,经常会看到要么A店生意火爆,要么B店生意火爆,很少见两家冷饮店生意都火爆的情况。这就是因为顾客在消费之前,会看一看哪个店的人比较多,习惯性地跟风所致。
毛毛虫效应具体有以下五种表现:
1.埋头拉车式
“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往往形容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规划。最经典的莫过于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们,随着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取消人工收费,实现全ETC车道,面临失业风险,临时抱佛脚可就要命了。
2.盲目崇拜式
新的开学季,大学新生开心报到,家长们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总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好,效仿人家的养育方式和学习模式,这无异于按着马头,强制它喝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绚烂精彩的人生。
3.理论迷信式
“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理论性迷信。比如某哈佛女孩、清华才子著书分享学习经验、成才心得,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辩证性地借鉴学习参考,不能照单全收。
4.墨守成规式
多少家庭一直在延续着同样的模式,“你爷爷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只愿意相信自己的经验。遇到问题时,过于固执己见,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惧怕风险式
不敢创新,怕出错、怕担风险。像极了小学生做算术题,老师教的方法一用到底,不去思考是否还有更简便快捷的方法。社会上随大流的人多了去了,“天塌砸大家”的保守思想不可取。
二
毛毛虫效应的运用
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犯毛毛虫似的错误,“跟随者”习惯是可怕的,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被试者10人,其中9人是心理学家的助手,另外一个是真正的被测试者。
心理学家在黑板上先画了ABC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然后又画了一条X线段,X明显是跟B一样长的。
心理学家问:“请问X线段跟ABC中哪条一样长?”
其他9个人抢着回答:“A。”那个被测试者没说话。
心理学家又问了一遍:“刚刚好像有人没有回答,我再问一遍,X线段跟ABC哪条线段一样长?”
其他9个人又异口同声地回答:“A。”
心理学家问被测试者:“我好像没听到你回答。你觉得X跟哪条线段一样长呢?”
被测试者有些不确定地说:“应该是A吧。”
X线段明明跟B一样长,可因为其他9个人选择了A,被测试者也跟着选了A,这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让我们忘记了自己本来想要的是什么,只会跟随大多数,沦为众人中的一员,如上述实验中的被测试者,忘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最终放弃了立场。
就像最近总是不让父母们省心的某圈,简直是事故高发地带,多少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因为盲从,失了定力、没了底线,沦为充满物欲横流社会下的牺牲品。
盲目追崇带来的社会恶果,有人失德,更有人失心。毛毛虫首尾相连转圈圈直至身亡,“脑残”这个词,真的太有画面感!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可以沿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快解决问题。
但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容易使人盲目运用特定的经验和习惯的方法,费时、费力还影响问题的解决。长期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容易使人厌倦,更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多,快得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张泉灵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在当前这个高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够禁锢于过去的僵化模式,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
带来的教育启示
“双减”政策的出台、史上最严《防沉迷》的重拳出击,让众多家长拍案叫绝,这不单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使他们重获金色童年、享受烂漫青春,还减轻了家长们的焦虑,从此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与此同时,父母所面临的新课题也随之而来。
新形势之下的教育大环境,家长们又该如何与时俱进,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呢?
孔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他独有的天赋来到各个家庭中的,我们形容孩子是天使 ,可父母的功利心、拔苗助长总是层出不穷,在折断天使的翅膀。
他们或是钢琴巨子,小时候却因不愿练琴,被爸爸逼到服毒、跳楼,差点要了性命。或是歌坛天后,却因处理不好与妈妈的关系,长期抑郁、作死叛逆。或是北大才子,偏要通过惨无人道的弑母来证明自己的高智商。
今年的奥运会已结束,有多少家长,又会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跳水冠军全红婵,给娃儿们安排了各种特长班。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盲从的家长和荒谬的教育言论,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让很多家庭成为因循守旧、盲目跟风的牺牲品。
爱默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模仿等于自杀”。
我们要追求的是加以创新的模仿,是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思想体现的模仿。
父母自认为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只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起点就已是胜出者。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徒增烦恼、盛产焦虑,家长们不如好好欣赏自家孩子,既收获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不断成长和进步,家长也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这样才能同频、共振。两点建议送给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父母们:
1.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爱的最高境界:不要“期望”TA好,只要对TA好;
曾记得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他们,只因为是他们。
家长要懂得欣赏、悦纳,给孩子更多肯定;
教会孩子做好三比: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家长做好三比,孩子就会和比自己强的比;家长拿孩子和比自己强的比,孩子就和比自己差的比。
2.做好孩子的关键保证
1)孩子是否幸福,前提是家长的价值观正确与否;
家长要以身作则,破除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基于孩子的乐趣,给孩子更大的舞台,比如带他们一起看书、旅游、看电影,不断确认孩子的自我价值。
而不是为了达成父母自己未了的夙愿,更不能学无良父母不断“消费”孩子。
2)孩子是否有真爱,前提是家长是否会爱;
培养父母自己的珍珠心态,眼睛里面是珍珠的时候,看谁都是一颗珍珠,眼睛里面是垃圾的时候,看谁都是一堆垃圾。
3)孩子是否有德行,前提是家庭伦理是否正常;
家是修行最好的道场,夫妻恩爱、老幼尊卑,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4)孩子是否有责任,前提是父母放手与否;
让孩子在完整的体验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他自主选择了行为,就选择了行为背后的结果。
当然,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建议,父母做到放手不撒手。
5)孩子是否自信,前提是父母信任与否;
人因重视而成长,人因关注而忠诚。我们对孩子越信任,孩子表现的就越自信,他们每天都在长大。
6)孩子是否上进,前提是父母欣赏与否;
经常得到父母好评、肯定、赞美的孩子,不单自信心强,还特别有上进心,而那些受到父母差评、指责、否定的孩子,很容易玻璃心,遇事就躲避。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没有放弃任何一种色彩。不盲从,活出自己的样子,孩子、家长、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