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壹心理
来源:壹心理知乎
原文标题:「空巢青年」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你为什么想一个人住?
“不想回老家,过一眼望得到尽头的人生,宁愿一个人在大城市独居成长”
“身边没有交心的朋友,有社交恐惧不愿和人交往“
“喜欢独居,享受一个人生活的浪漫”
…..
每个人选择独居都有不同的理由,这背后有社会、个人等诸多因素。
而这些因素如果我们分个类的话,可以分为“被动独居”和“主动独居” 。
被动独居是指渴望社交与链接,不想独居,但不能或不敢与人链接;主动独居是指主动选择独居生活,比如到大城市奋斗、享受独处生活等等。
你是哪一种,还是两者都有?
今天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聊聊 “主动独居”和“被动独居”,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
“被动独居” 可能会加剧我们的孤独感
很多人想社交但因为恐惧,用独居来避免社交焦虑。
我的一个朋友,有些轻度的社交恐惧,面对社交能逃则逃,特别喜欢一个人在家撸撸猫,想社交时就在线上找人聊聊天。
有次他和我说其实他挺需要社交的,尤其是周末晚上,合租的室友出去约会、玩,屋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特别想约个朋友出来吃饭聚会,但是又不敢。
这种想社交不想独居,是又不敢的状态,我们可以称其为被动独居。
研究发现,社交退缩在短时间内会降低一个人的孤独感,因为这种暂时的退缩,让人有时间评估联系他人、建立关系的难易程度,然后决定是否通过一些其它方式来重新与他人交往。[1]
这种评估关系和重新确定交往方式的状态,可能会营造社交问题正在被解决、恐惧降低、可以亲近他人的感觉,从而将孤独与社交的问题暂时掩盖,但问题并没有被真正解决。
对于朋友来说,独居的退缩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他内心的冲突,使他既不用面对社交的焦虑,又给他一种我正在解决社交问题的感觉,这种状态可能会令他感到安全舒服、愿意继续保持独居的状态。
而这种短暂退缩的时间被延长,可能导致社交能力进一步弱化,有时就会陷入既想社交又不敢的冲突中,最终加剧他的孤独感与焦虑。
另一方面,孤独感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更不愿意做出努力改变自身状况的行为。独处感觉到孤独的人,往往更易吸烟、肥胖、较少参与运动。[2]
总体来说,如果因恐惧社交而退缩,保持一个人独居的状态,可能会让我们更不愿意努力去改善社交状况,变得更颓废。
“主动独居” 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的社交媒体在提到独居的时候,往往就会与孤独感相联系,似乎只要独居就会不健康、造成人际关系障碍等等问题,可真的是这样么?
1991 年,Oliver 跟踪了一组南极越冬人员,他们脱离社会关系,基本处在独居状态。而根据心理测量发现,越冬人员变得自立自信、更容易相信他人,并且亲密的动机和能力都变得更高。[3]
南极越冬人员基本处于独处状态,没有与人进行大量的社交,为什么亲密关系的能力变得更强呢?
Winnicoot 认为青少年或成人,为了避免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感,必须学会像父母一样提供给自己爱与支持,拥有这种独立能力的人永远不会真正孤独。
在独处中,从他人那里获得依赖与支持的机会减少。于是,转向自己,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善待自己,满足自己被爱、被认可等需求。
此外 Storr 认为,从熟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脱身,孤独将有助于促进自我检查、自我概念化、适应变化。[3]
南极越冬人员,在越冬过程中获得更多独处机会,使他们可以将注意力从外界回归自身,进行反思与成长,因此变得更独立强大,也就更容易信任、照顾好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
研究人员进一步解释,如果独居者能在社会联系中保持足够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那么他就可以发挥独处中的潜在利益。[3]
也就是说,我们在掌握社交能力、保持基本的社交、在社交中觉得舒服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独处,我们自身会因此而受益。
所以,独居并不可怕,我们也可以利用独居的时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充分利用独居时光?
独居对于我们来说,既会面对孤独的挑战,也有可能因此而取得成长与进步,那怎么才可以使独处对我们更有益呢?
1.限制使用线上社交,保持基本的线下社交
我的一个朋友刚开始到陌生城市工作,觉得比较孤独,就在线上找陌生人聊天。可慢慢的他就觉得无聊,这样的虚拟沟通让他感觉不到人的鲜活感,甚至到更孤独了。
线上社交媒体的沟通,可能让我们觉得安全,但或许无法真正满足我们对社交的需要。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将 143 名本科生被随机分配,在三周时间里,一组限制 Facebook 等社交平台每天的使用时间限制为 30 分钟,另一组照常使用社交媒体。[4]
研究结果发现,限制使用社交媒体组的参与人员,在三周内表现出孤独感和抑郁感显著降低。
所以对有社交焦虑而选择独处的人来说,最好不要通过大量沉溺于线上的社交来排解孤独,而是尽量减少线上的社交、多参与一些线下的社交活动。这不仅能避免孤独感,还能维持和锻炼社交能力。
2.充分利用独居时光
独居让我们不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给予了一份完全属于自我的时光,我们可以怎样利用这份自由呢?
培养或发展一项爱好,或是不错的选择。Suefeld 的感观剥夺研究指出,减少与外界的交流时,人会对内在的感觉更敏感,包括身体感觉、创意思想、情绪变化。[5]
一方面,独居有助于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作家、画家,还是哲学家、音乐家,往往都喜欢在独处中进行创作,或许就是因为独处更容易感知内在,发挥创造力。
所以,不妨在独居时培养个喜欢的技能,比如画画、写作等等,在创造中获取价值感与快乐。
除此之外在独居时,可以每天花点时间聆听下内心。
夜晚的时候,我很喜欢躺在床上发呆。看看城市的灯火,想想过去的故事、未来的可能,有时在发呆中想通了过去的事,有获得新的启发或领悟。甚至有时啥也不想,完全的放空,享受这种静谧的感觉。
这种发呆与放空,常常会让我感受到更真实的自己。
克莱特说 :有时候,孤独是令人陶醉的葡萄酒,其它时候则是苦涩的滋补品,还有一些时候是毒药,让你无法自拔。
面对独居,别用其逃避社交,也别排斥它,觉得它只会带来孤独。
我们或许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独居,在维持基本社交的前提下,好好享受一个人独居的自由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