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妈妈所要面对的挑战,所要做出的努力,可以说,不啻为一场“战争”,并且是持续一生的“持久战”。
因此,身为宝妈的我翻开《妈妈的“战争”》这本书时,不禁勾起了许多复杂的思绪和情绪。
这本书其实是由14位妈妈共同写作而成。书中精选了28篇文章,针对现代女性要面对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怀孕生产、亲子育儿、职场挑战、生活成长等各方面的问题和现状,从妈妈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展现了妈妈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也表达了她们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也许我们能通过书中这些妈妈们的亲身经历,拨开迷雾,走出困境,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妈妈这个角色,也认清妈妈的人生之路该怎样走得更轻松愉快,怎样感受作为妈妈的快乐,去赢得这场特殊的“战争”。
01
说起当妈妈,心中真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妈妈”这个社会身份与家庭角色,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的关注和议论。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火爆,反映了人们对“妈妈”的一种特别的情绪和眼光——既有爱,又有怨,以及许多的误解。
作为妈妈,我们既喜爱也不得不承担起这个身份,为家庭、为子女付出许多,但又必须去面对和承受因这一身份和责任所带来的许多矛盾冲突和压力。
无论是怀孕、生产、育儿,还是家庭关系、职业追求、自我成长、人生方向,妈妈们都要面临许多的难关和考验,甚至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我们的心中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感情想表达,也希望别人能倾听和理解我们。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并不如意。
所以,我们不得不背负许多异常的目光和误解,艰难地走在这条“妈妈之路”上。
02
平时在壹心理平台上跟网友们分享有关经验时,曾看到许多妈妈提出的各种烦恼和难题。其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教育和个人成长,是最多人关注也是经常容易出现问题的。
当女性成为妈妈后,生活的重心便不自觉地从丈夫、家庭、工作等方面转移到孩子身上,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的养育之中。但也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就是把孩子的地位凌驾于自己和家庭之上,一切都从孩子出发,只为孩子考虑,却忽视了其他方面。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妈妈首先应该是“我自己”,然后才是“妈妈”。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也应该是优于其他的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
只有先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和亲密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自己觉得幸福,孩子才会感受到幸福。
03
但是,许多妈妈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牺牲和奉献,忘掉了自己和伴侣,也忽视了自我的独立与成长以及跟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婚姻的维系。
最常见的是,许多妈妈在为家庭劳心劳力之际,对伴侣及其他家人有许多想法和需求,或是有着一些不满和意见,甚至是婚姻关系出现了问题,却不懂得或是不愿意说出口,而是自己憋在心里,默默承受,独自去消化负面情绪,掩盖问题所在。
矛盾冲突的产生以及关系的破裂正是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压抑自我、独自承受其实也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害怕去面对问题,害怕会破坏关系,承担不良后果,缺乏勇气去解决问题。
如果对伴侣或其他家人有不满,或是希望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便要像书里所说的,勇敢地说“不”,向对方说出你的不满,表达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04
很多妈妈习惯于压抑和隐藏的,不只是对另一半的不满和委屈,还有自己心中的梦想。只因为做了妻子,有了孩子,便不敢随便放手尝试,轻易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书中有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在35岁时决定考研,一边照顾孩子和家庭,一边挤出时间看书复习,一边还伴随着一丝的迟疑和不自信。
但她仍然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在生下二宝时也进入了学校开启新的读书生涯,依然是一边奶娃,一边奔波上学,最终成为优秀毕业生。
这位妈妈的经历告诉我们,妈妈的梦想也是梦想,也很重要。只有敢于追求、敢于突破、敢于负责,坚定地去实践,美好的年华不只囿于家庭之中。
05
身为妈妈,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或者说想获得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对孩子放手,放弃去做一个全方位照顾孩子的“全能妈妈”。
书中的一位全职妈妈曾经在自己的职业培训机会和带娃两者之间纠结犹豫许久,既想去参加难得的培训,又不放心对孩子放手,交给婆婆去照顾。
当她怀着强烈的“分离焦虑”去到异地参加培训,却发现孩子在她离开的日子里正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习惯了没有妈妈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的生活。
而当她结束半个月的培训回到家中,孩子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有了新的成长。她也终于体会到,懂得放手也不错,既享受到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了自己成长的空间。
妈妈与孩子之间过度的黏连会滋生错误的纠缠共生关系。妈妈容易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迷失自我,孩子也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缺乏独立自主的性格,很多“妈宝男/女”往往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
有时候,我们要敢于暂时脱离“妈妈”这个身份角色,从孩子和家庭中分离出来。
这种分离和放手其实也是一次成长:对孩子来说,有了更多独立自主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对妈妈来说,能更好地关注自身,看到内心的需求,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和人生道路。
结语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足够好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妈妈。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将此诠释为——做“60分”的妈妈。
就是说,我们不必时刻回应孩子的所有需求,不必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和控制,不必成为全能的、完美的妈妈,不必做到“100分”。
适时地放手、退出,给予孩子独立自由成长的空间,也是给自己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
就如《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告诉大家的一个最质朴的道理——
妈妈不仅是妈妈,她首先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