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里说的家庭问题,在无数真实案例里看到了

作者:十一姐
来源:微信公众号:帝呱呱星球 (ID:diguaguaxingqiu)
原文标题:《女心理师》里说到的家庭问题,这个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在无数真实案例里看到了


01


这两天我在看电视剧《女心理师》。虽然这部剧拍的有点浮夸,本来话题挺有深度的,奈何导演为了吸引年轻的观众群,用了很多炫技的手法,反而让有深度的内容显得轻率了。不过里面的故事还是值得一看。

 

尤其第一个“案例”,把现代家庭里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相处模式,刻画的很深刻。

 

第一个“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叛逆期的女孩,叫尤娜,正在读高三。

 

她是一个“问题学生”,又是去超市偷东西;


又是在学校表演的时候,故意摔下舞台,诬赖是同学把自己推下去的;

 

后来,又坐上天台想要跳楼轻生。

 

爸爸妈妈很着急,但他们认为这是尤娜出了问题,一直在女儿身上找原因。

 

直到一家人接受了心理咨询,真正的问题才浮出水面。

 

原来尤娜的爸爸妈妈感情不好,一年前偷偷办了离婚。他们瞒着女儿,还住在一起,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以为孩子不会发现。

 

但孩子都是很敏锐的,父母之间气氛的改变,他们怎么会没有感觉呢?

 

担心父母分开,变成了尤娜一个核心的恐惧。

 

她发现只有自己出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又站在一起,变得像一对夫妻,所以,她开始不断的制造问题。

里面杨紫饰演的心理咨询师,有一段很精彩的分析:


你们的矛盾,导致了孩子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她会认为是她的原因,导致了你们婚姻的失败,还会认为只有当她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们两个人才会齐心协力地在一起。

她以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留住爸爸,才能保住这个家。

高三的确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夫妻矛盾上升到家庭矛盾,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个时候,孩子即将离开家庭。孩子离开之后,家里就会变成只有父母相对。

如果这个时候家庭关系不太融洽,孩子就会担心,自己走后,父母的关系无法维系下去。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

这些行为背后都有同一个动机,就是维系家庭关系。


02


那么,尤娜的父母,是怎么一步步走向了破裂呢?

 

原来,尤娜的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管家里,妈妈对此非常不满。在这段婚姻里,她觉得很难过、很孤独。

 

面对这种难过和孤独,妈妈采取的方法是猛烈的攻击。

爸爸采取的应对,则是逃避。

 

他以为逃避就能换来安宁,没想到,这种拒绝沟通的态度,反而又不断的激怒妻子。

 

这是婚姻里非常典型的“追逃模式”

 

一方抱怨索取,一方回避拒绝;

 

一方情绪激烈,一方表现冷漠。

 

很多婚姻都会陷入这样的模式。

 

心理咨询师说:


也许妈妈想要沟通,方式却不恰当; 


爸爸想要努力,却又发现每一次沟通都让自己很有挫败感。妻子的咄咄逼人,让他觉得自己非常无能,最后选择了逃避、放弃。 


而当女儿支持爸爸的时候,让妈妈觉得更加孤立,所以又更猛烈的攻击丈夫。


03


怎么样?虽然是电视剧里的故事,但很有现实基础。

 

我看的时候就想起了一本书,叫《热锅上的家庭》

 

这本书的作者卡尔·惠特克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心理医生,也是家庭疗法的开创者之一,他在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和电视剧里演的非常像(强烈怀疑编剧也看了这本书~)

 

这个案例也是从一个叛逆期孩子开始的。这个孩子16岁,是家里的大女儿,经常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和母亲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

 

她的爸爸妈妈曾经带她到儿童精神医生那里接受治疗,但是没有用。后来他们听别人介绍找到了卡尔,来接受家庭治疗。

 

但是治疗的第一天,爸爸就没出现,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女儿的问题,搞定女儿就行了。

 

可是卡尔坚持必须全家人一起来,因为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孩子出了问题,肯定和家庭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果然,随着治疗的展开,像庖丁解牛一样,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

 

关系走向冷漠的父母;

 

对老公非常不满的妈妈,但是又不想和老公正面冲突,所以把怨气转移到了女儿身上,非常挑剔;

 

对家庭的冷漠非常担忧的大女儿,通过制造各种问题,来给家庭带来一点“热量”;

 

每次妈妈和大女儿吵架,儿子就把小女儿弄哭,因为这样,她们就会停止争吵,跑过来看小女儿……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当时我看的时候,心里很震动。


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是因为家庭出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用,不解决家庭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而一个家庭出问题,往往是因为进入了一种错误的相处模式,却没有能力跳出来审视、停止这种模式,放任它像一个车轮一样,越滚越远,最终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04


这个错误的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卡尔·惠特克在长期的家庭治疗观察中,就发现来接受治疗的家庭,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模式:

 

1、压力

 

这些家庭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当中,几乎所有家庭成员承受的压力都已经超负荷了。

 

这些压力包括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突发状况的压力,还有因为高期待值,对自己或者其他人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等等。

 

2、责备和怪罪

 

家庭成员之间已经习惯了责备和怪罪对方,一开口就是抱怨,家庭里没有了愉快的沟通和互动,也不会冷静的寻求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对立两极化和争吵白热化

 

某几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战争,而每一次的攻击和反击,又会再增加一些压力。

 

在这种往复的过程当中,家庭关系绷的越来越紧,随时有可能爆发。

 

4、三角关系

 

父母的感情疏离到一定程度,就会连累孩子过度介入他们的失败情绪。这些在困扰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不自觉地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5、停滞

 

在一个家庭中,比争吵更可怕的,是静止。家庭成员之间已经彻底放弃了沟通。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模式,我觉得就是:

 

超负荷的压力——责备,抱怨,索求爱,不被满足——不成熟的沟通——积累更大的压力

循环往复,就像一个死结一样。


要打开这个死结,就需要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尤其是父母双方,愿意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相处模式,并下定决心去改变它。

说实话,这本书和电视剧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反省。因为我的家庭相处中,也有问题。


比如我和妞爸也积蓄了很多压力,有时这些压力会用不恰当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我也会习惯性的去指责和抱怨;我和妞爸有时也会陷入追逃模式……


改变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我还会想:凭什么我先改?你改了我才改。

 

但有一次我看《三重专注力》,里面有句话戳到我了:

 

只有当我们从内在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系统(问题)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带来改变系统的力量。


是啊,我们是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先改变,系统才能改变。

而这种改变,可能并不需要很复杂。

只需要主动释放掉一些压力,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彼此之间多说一些好听的话,家庭氛围就会好起来,恶性循环就会变成良性循环。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


养孩子就像养鱼一样,最重要的不是多喂一把鱼食,少喂一把鱼食,而是水质。

而幸福不是运气,是一种能力,一种审视相处模式,然后主动改变的能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传说中的海淀、西城、顺义妈妈,我们因为工作与地域的关系,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