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我的两个爸爸父亲节快乐”| Gay fathers

“今天父亲节,你祝爸爸节日快乐了吗?”

“是的,我给两个爸爸都买了礼物!”

“哇你好棒!诶等等…… 两个爸爸?”

是的,你没听错,有些家庭确实有两个 “爸爸”。

而且,不是这样的 “两个爸爸” ——

《家有儿女》中刘星的亲爸和后爸

而是这样 ——

泰剧《两个爸爸》剧照

别大惊失色问这是怎么回事,朋友,Emoji 早就是酱婶儿的了,都 2018 年了,你还觉得 “家庭” 只能是 “爸爸 + 妈妈 + 孩子” 吗?

领养儿童,是许多想养育孩子却无法如愿生育者常见做法。有的男同性恋人决定组建家庭后,就会选择领养孩子,一起成为父亲,这就是今天想介绍的 gay fathers —— 同性恋父亲。


在以 “腐” 著名的英国,只要年满 21 周岁,不管是单身人士,还是已婚夫妻、有民事伴侣关系的一对儿,或者未婚的 CP(同性和异性均可),都可以领养孩子。

2014 年,英国全国领养的儿童约为 5000 名,其中超过 480 名儿童(将近十分之一耶!)进入了 LGBT 家庭(LGBT = 女同性恋 Lesbian / 男同性恋 Gay + 双性恋 Bisexual + 跨性别 Transgender 等性少数群体)。[1]

虽然数据没有指明这 480 个儿童中,有两个爸爸的孩子具体是几个,但 gay fathers 在其中必定是占据了一席之地。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也都有着对 gay fathers 的研究。

与所谓 “正常” 的一爸一妈养娃的家庭不同,gay fathers 可是俩爹养娃。他们与 “大多数人” 不同,这份 “不同” 似乎就等于 “不正常”,所以难免会承受这个社会异样的目光。


的确,有些人对 gay fathers 的质疑声从未停止过——

质疑 ①:“Gay 懂什么养孩子,养出来的孩子怕是营养不良又傻又笨!”

—— 错!


各种健康机构可都没把 “被 gay 收养” 列成影响生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gay fathers 带出来的孩子,在认知能力方面跟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也不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2]

质疑 ②:“好,就算这些孩子没变笨也听话,但是两个爸爸毕竟不能给孩子母爱,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心理肯定出问题!”

—— 又错!


没有母亲,不代表缺乏温暖。

研究发现:在养孩子上,gay fathers 可是一点都不输给异性恋爹娘,甚至有的能比异性恋爹娘们表现出更多温暖(比如对孩子笑得更多)、更多和孩子的互动(更愿意跟孩子聊天)、对孩子的需求响应更为及时、对孩子的不开心和小心思都更为敏感……


而且,gay fathers 虽然都是男性,但他们的攻击性反而更少,跟多数人对以往男性家长 “一言不合就体罚” 的印象大相径庭。[3]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更能把爸爸们当成朋友、靠谱的人生导师 [4],比起一些 “惨烈” 的原生家庭中,有母亲却没有母爱的情况,gay fathers 家庭可真是令人羡慕啊……

父亲当然不等于母亲,所以父爱不等于母爱,这个我们都承认,但父爱也可以带来温暖;就像可乐不等于雪碧,植物蛋白不等于动物蛋白,但两者都能带给我们快乐和营养。

有这样温馨的家庭环境,孩子成长得也很棒棒啦!研究表明:Gay fathers 养的孩子,跟异性恋家长养的孩子相比,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从挫折中恢复和振作的能力)更强沟通交流能力更强;对生活满意度也不低,甚至是比其他孩子高出了那么一丢丢…… 总之就是各方面的适应能力都不差,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优势![2][3]


质疑 ③:“那!就算上面你说的都对!可是!Gay fathers 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也都是 gay gay 的吧?两个爸爸都是弯弯还嫌不够?还要把小孩掰弯、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同性恋吗?太过分了!”

—— 还是错!


不少研究发现:同性恋家长(无论是 gay fathers 还是 lesbian mothers)养育出来的孩子,和异性恋养育的孩子,在性取向上没有显著差异。[2]

但是 gay fathers 对孩子的性教育,确实有影响!—— 只不过,影响的不是孩子的取向,而是他们对性取向的态度。


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性别(gender)并不只有传统观念上的男、女两种,也并不一定跟生理性别(sex)一致,性取向也是多种多样。那种非黑即白非阴即阳非此即彼的二元时代,早该过去了!性别和性别的表现,都像彩虹一样,是多元的,丰富的,多彩的。

Gay fathers 更会注重多元化方面的教育,所有他们培养的孩子,更懂得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固守传统的性别角色。无论是在自己的服装选择、还是在选择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上,男孩子可能更不介意穿粉色等传统观念认为 “娘娘腔” 的颜色,女孩子也更不介意参与一些传统观念认为 “假小子” 的活动。[5]

Gay 家的孩子也会对 LGBT 群体抱有更开放包容的态度 [6],总之就是自己的取向不一定被 “掰弯”,但对个体差异更能理解和宽容啦。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理解宽容,那世界该多么和平……

质疑 ④ ⑤ ⑥ ⑦ ⑧ “那…………”

质疑者的问题是永远问不完的,但 gay 家的孩子坐不住了:

“你问完了没?你先打住,听我们说几句!”


虽然 gay 家的孩子往往对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更为包容,但他们也知道自己身边的人可不一定这么想,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对自己的爸爸们和自己有偏见,所以,他们自己也会主动使用一些社交策略,在展示自己形象的同时也保护自己。这些策略包括但不限于:[4]

“当我朋友、同事在时,我会不让爸爸们表现出亲近;或者干脆,不让他们出现。”

这样的边界控制(boundary control)策略限制 gay fathers 在一些场合的性取向表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尴尬。

“我会把我其中一位爸爸说成是叔叔,或者说是:‘我爸爸的朋友’。”

尽量不告诉别人自己有俩 gay fathers,这种策略是有意隐瞒(nondisclosure)

“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有俩 gay 爹地,免得他们见到我爹地们大惊小怪。”

故意透露(disclosure)跟前两种试图隐瞒的策略不同,在这种策略下,孩子会告诉一大群人:我爹是同性恋!这种事先的自我暴露,能让身边的人在碰到自己爸爸们前就做好心理准备 —— 事前尴尬,总好过现场尴尬。

不过,以上三种策略在 30 年前才最常见,现在 30 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 gay 家的孩子们会采取怎样的主动策略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想法!)

其实,我也不知道,在采取这些策略时,孩子们的内心会有多挣扎。

为什么要回答这些恶意揣测的问题?为什么 “我爹是同性恋” 这件事有时会让孩子尴尬?为什么不能像 “正常” 家庭一样?

这都是因为,那些真正有害 gay 家孩子成长的,刻板印象及刻板印象威胁,一直都存在。

恐同(Homophobia)是指针对 LGBT 群体负面的信念、态度、刻板印象和行为。恐同歧视影响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而在 gay fathers 领养了孩子后,这种歧视又会延续到孩子身上 —— 这是一种联想性的歧视。[7]

Gay 家的孩子担心:他们也可能由于 gay fathers 而成为同龄人社交耻辱事件的受害者。当他们不断地担心身边人会对 gay 抱有负面印象、负面评价自己的爸爸们和自己,就会时刻感受着这种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

Gay 家孩子的身份,像是被钉在了脑门上的名声,甚至会影响他们在生活中应对和处理细节的方式与态度,更容易(无意中)恶意解读身边人。

于是:身边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 → 自己害怕负面印象 → 自己觉得身边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程度高、觉得身边人对自己有恶意行为 → 自己对身边人的好感降低、行为疏离 → 身边人不知其所以然,对自己报以疏离 → 身边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更深了……

仿佛走入了绝望的死循环。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句话:Gay fathers 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这个社会对 gay fathers 的偏见和歧视才是。


除了 gay fathers,女同家庭、跨性别家庭、离婚家庭、再婚家庭,都是所谓的 “少数”。我还写过 solo mothers,那些选择活得十分帅气的单身妈妈也把娃养得比多数家庭都棒,可以说是打了偏见、歧视、质疑者的脸。

最后还想说:不管我们在说、在写、在分析一个怎样的群体,木棉君都觉得,个体差异永远大于群体差异,一个标签贴上了一群人,但不能代表这群人里的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仅仅透过 “gay fathers” 一个词组,我们其实什么都看不到。

如果每个人都能明白并且牢记这一点,那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威胁和歧视,便不攻自破了。了解一个人,是需要去用心看的,如果我们在了解这个人之前就凭借 ta 所属的群体标签给 ta 妄下论断,这不是愚蠢和无知,是什么呢?

每个家庭都各有各自的生活,每位父亲都各有各的辛劳,每一分父爱都值得我们感恩和尊敬。

祝每一位爱孩子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


最后再说几句:

是不是朋友圈又被爸爸们的照片刷屏啦~

限于一些现实因素,我们可能看不到「两个爸爸」的照片,而且这样的家庭数量相对太少了。那为什么我还要写这么一篇呢?

再划一遍重点吧:gay 家的孩子本身并不一定有缺陷,对「少数」的歧视和偏见才是造成缺陷的重要原因。

而生活中,岂止 gay fathers 是少数呢,单亲爸爸、全职爸爸……目前都还不占多数。

但是父爱不分多数少数,每一位爱孩子的父亲,都值得感谢呀 ;)

参考文献:
[1] 英国政府官网(gov.uk
[2] Baiocco, R., Santamaria, F., Ioverno, S., Fontanesi, L., Baumgartner, E., & Laghi, F., et al. (2015). Lesbian mother families and gay father families in italy: family functioning, dyadic satisfaction, and child well-being. Sexualit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12(3), 1-11.
[3] Farr, R., Forsell, S., & Patterson, C. (2010). Gay, lesbian, and heterosexual adoptive parents: Couple and relationship issues. Journal of GLBT Family Studies, 6, 199–213.
[4] Bozett, F. W. (1988). Social control of identity by children of gay father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0(5), 550-65.
[5] Biblarz, T. J., & Stacey, J. (2010). How does the gender of parents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72, 3–22.
[6] Bos, H., & Gartrell, N. (2010). Adolescents of the USA 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 can family characteristics counterac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igmatization? Family Process, 49, 559–572.
[7] Richards, D. A. (2008). Affiliative stigma and factors of association. Gainesville: University of Florida.
[8] 克劳德 M.斯蒂尔. (2014). 刻板印象: 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 这样看自己?. 机械工业出版社.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