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我不” | 悦读心时光

1

很多人都不喜欢这样一句话:“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但我们却会常听到它出自我们最亲的人口里。

他们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劝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擅自作出一些安排。这些人可能是你的父母、长辈,也可能是朋友、恋人。

《死亡诗社》里尼尔喜欢表演,但他的父亲要求他考上医科大学。因着对表演的喜爱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的演出,获得大家的赞赏后父亲却毅然决定让他转学,结果,尼尔在当晚痛苦地自杀。父亲自以为的为儿子好把儿子逼进了绝路。

还记得在《小偷家族》里,信代告诉由里:“如果他们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骗你的。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打你的,而是会像我一样抱着你。”

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伤害,是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进行的。再仔细回想一下,这些“为你好”背后似乎都有下面这些套路:

一、 被强迫(Demand):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生了你,还能害你不成?”

·“如果你还当我是你的××,你就不该这么气我!”

当你和对方的意见不符时,对方打着为你考虑的名义表达他的看法,按理说也是好事,但若完全无视你的感受与你的底线,你心里肯定也会很难受吧。

二、 抵抗(Resistance)

你婉转表达自己的不情愿,对方生气,拒绝交流,你们陷入冷战。你感觉并不好受,而强迫你的人却在想,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却这么不听话,你应该得到惩罚!

三、 施压(Pressure)

·“咱们家的经济状况比不了……”

·“我被你气得头疼,心脏不舒服……”

·“我没想到你是如此不负责的人!”

瞬间觉得道德的大石扛在肩上,好沉!

四、 威胁(Threat)

 ·“你不跟我承认错误,就别进这个家门!”

·“你如果不听我的,我就会让你失去你觉得最重要的东西。”

·“你别后悔!”

如果从小在这种“为你好”的施压下长大,我们会小心翼翼地藏起真实的自己,长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精神分析医师温伯格曾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希望获得周遭人们的好感,那么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呢?孩子会想办法摸索、学习。而个性顺从的孩子所学到的“取得爱的方法”,就是听话懂事、礼仪得当、不惹麻烦、不主张自我、安静不吵闹。

“乖孩子”在孩提时期总是被周遭的人们要求、强迫扮演虚假的自己,因此长大成人后,遇到挫折,还是会为了获得认同而接受一切,并且牢牢抓住这个“假象自我”活下去。

心灵生病的人,有不少人在孩提时都是所谓的“乖孩子”。“乖孩子”所以为的一切付出,其实都是他们索取爱与认可的表现。

2

你是不是从小就被要求做一个“乖小孩”呢?

要听父母的话,不许做父母不允许的事情,要好好读书,不可以谈恋爱,只有这样做才会获得父母的赞许和得到他们的爱。长大以后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按时间结婚生子,这样能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做决定才是“正确”的选择。

然后有一天,你恍然发现,过去被表扬、受认可的经历,都是为了满足了父母的要求。这也导致了即便长大后,你也还在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习惯性地听从别人的“我这是为了你好。”

原生家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在亲子关系里,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共生关系,这是彼此牺牲自律性而成立的。其中有不少孩子忠实遵守着父母强制灌输的想法与情感,彼此活在封闭的世界。

《不乖,哈佛导师的处世智慧》中讲道,原生家庭中一直被规范和按照父母要求改变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是在想尽办法获得他人喜爱方法,就是想尽办法得到认可。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内心里 “应该表现出的自己”时常会领先于“真实的自己”。

比如你那么热爱画画,渴望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愿望被父母想让你成为一名教师的期望中,被你自己亲手扼杀,为了获得父母的喜爱和认可,自己主动表现出对于教师职业的渴望。

于是,乖孩子们味遵循父母的期待,陷入丧失自我的窘境,活到后来这个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该为什么而活。

3

生而为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

那些一边说爱你,一边打着“为你好”名义勉强你的人,就是在骗你。

如果你想要借由听从这些人的话,获得他们的认同来获得自信,无论时间过多久、对方如何认同,你都无法拥有自信。到头来,就会为了得到认同而依附在他人身上,但即便他人怎么赞誉有加,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自信心来支撑一辈子。

你要明白,人必须把自己当作依归,才能够真正相信自己,涌出活下去的自信。

那刚才和你分享的部分内容就是出自今天和你推荐的这本书《不乖,哈佛导师的处世智慧》。

如果你在“顺从”“低头”和“看人脸色”中扼杀真正的自我,如果你总靠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待来换取爱与认可,这本书也许能带你走出这段黑暗的旅途。

节目最后是赠书福利,在订阅号 心理FM 周一晚,也就是9月10日晚的推送下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这本书。

这里是心理FM,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立夏,下周,在悦读心时光,我们不见不散。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